编者按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
山西人均水资源量为338立方米(按2015年人口计算),为同期全国人均值2017立方米的16.8%,缺水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我省启动了以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东山供水、辛安泉供水等四大骨干工程为重点的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河湖水系连通”试点工程,贯穿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的“两纵十横、六河连通”供水体系,主要解决我省调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各大盆地主要河流断水干涸、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等问题。6年过去了,肩负着历史使命,带着全省人民梦想的大水网工程进入了收官阶段,也意味着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突破“水瓶颈”的制约,迎来“水支撑”的新时代。
黄河之水天上来
输水线路最长、覆盖市县最广、投资规模较大、受益人口最多
中部引黄工程从忻州保德黄河干流的天桥水电站库区取黄河水,沿吕梁山脉,穿山而过,架槽而渡,一路南下,最终在临汾汾西县与汾河“牵手”。
383公里的输水隧洞,3座大型渡槽,纵贯忻州、吕梁、晋中、临汾4市17县,输水线路最长、覆盖市县最广、投资规模较大、受益人口最多……这就是中部引黄工程的“大印象”。
10月31日,记者来到山西大水网骨干工程之一的山西中部引黄工程桥头渡槽施工现场,在这里,依河道、山坡而建的三座桥墩巍然挺立,一线建设者们在凉意渐浓中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桥头渡槽高度超过70米,创全省渡槽高度之最。”中部引黄工程建管局工程管理一处处长赵弟明介绍,渡槽连接着隧洞直跨两座山脉向远处延伸,就是要黄河水如高铁一样穿流在隧洞和半空中。
中部引黄工程的水源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水源泵站工程也是中部引黄的“龙头”工程,包括地下泵站、引水隧洞、沉沙池等。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进地下埋深将近200米处中部引黄水源工程的地下泵站厂房,偌大的地下厂房,机声轰鸣震耳欲聋。施工方介绍,这里每天有200多名工人分布在不同的作业面施工。目前,1号引水隧洞完成99%,沉沙池完成100%,地下泵站厂房开挖完成率达78%。
“引来黄河水,润泽吕梁山,工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山西中部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成军介绍,挖隧洞、架渡槽、上旱垣,修建水源泵站,形象一点说,就是从黄河边打通了一条到往吕梁山区高速“水路”,工程在保德县境内把黄河水用水泵提到200米高度后,利用吕梁山北高南低的地势,沿着383公里引水隧洞一路向南顺流而下,为沿线山区的320万人口和700多万亩耕地供水,可以缓解工程沿线的兴县循环工业园区、临县三交工业园区以及离柳中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汾阳、孝义新型循环工业园区等一批大型项目的用水矛盾,对应对我省中部发生特大旱情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大水网建设,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新时期山西治水兴水的全新探索。工程以纵贯我省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以十大骨干供水体系为骨架,通过河库连通工程建设,将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供水网络,将水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水利部高度重视山西这一创新治水举措,将山西大水网列为全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试点工程。
扎根深山苦作乐
进出隧洞来回四小时,一天钻洞十个小时以上,从不叫苦,从不喊累……
既要穿山入地,又要隔空引渡。大水网工程沿线99.2%都是隧洞的引水,创造了单洞全长240公里的世界最长引水隧洞,全线84处主要水利工程、670公里隧洞、330公里输水管道。
在看到这些数字时,记者并没有对施工之艰难有深刻体会,而在采访中看到听到一些建设者们的感人事迹时,才深深领悟到水利建设精神那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真实内涵。
中部引黄工程建管局工程管理一处处长赵弟明,手里时刻握着手机,一位工作人员说,不要说是白天,即使是在半夜睡觉时赵处长也总是把手机音量调成最高,放到耳边,只要手机一响,无论多晚,他都会瞬间爬起来接电话。
TBM1标段位于吕梁兴县黑茶山,总工期5年。记者在工地采访时见到,刚刚上午10时,就有厨房的工作人员推着手推车送饭。这个时间点吃的是早饭还是中午饭?工作人员解释,这是中午饭,即便是现在开始送饭,到了隧洞内工人手中也在中午一点左右了。原来,隧道施工已经到了冲刺阶段,也就是离工地最深的隧洞里,工人每天从隧道口进入施工处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一个来回就是四个多小时,再加上工作时间,一天十几个小时在隧道内,不少人已经好多天没有见过太阳。
项目经理王灿林率先垂范,几年来早已把黑茶山当成了自己的家。原来,这个头发有些花白的项目经理家在深圳,而且还是80后,进驻工地后,妻子怀了二胎。那段时间正值工地施工节点,王灿林在临产前把妻子从深圳接到离石,在离石一家医院生下了孩子。在之后的几年,王灿林的孩子成了工地常客,暑假、春节……孩子们为了能见到爸爸,就只能到工地上来看看这个忙得没日没夜的爸爸……
大水网建设期间,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一批又一批,感人事迹无不催人泪下。
为了建设东山供水工程,省水工局职工常河辞去高薪工作,回到项目部,担任掘进施工队队长。他帮助升级改造硬岩隧道掘进机,在一线处理险情,协助制订施工方案,使掘进机成功穿越富水砂卵石层,保证了建设工期。
女职工张茜为了不影响工作,让在太原的家人来到大山里,租房照顾刚出生的小孩;冬季奋战在施工洞内的职工,披着雨衣干活,洞内一身汗,洞外冰雪天,好多人患了感冒;监理人员严格把关,一仓混凝土验了6次方才过关……
锐意创新潮头立
没有经验可循,就自己探索;技术难题挡路,就一一攻克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一曲山西民歌唱出交城人的尴尬。交城境内的文峪河清流百里,却被大山阻隔,河水绕城而过。
交城的尴尬正是山西的缩影。山西山多,三分之二以上是丘陵山区,素称华北“水塔”,有水引不来、用不上,黄河之畔、汾河之滨,多少农田守着大河没水浇。而大水网工程简单些理解,就是将原来因为地形被分割开的一个个小“水盆”,打通成一个大“水池”,但是从“小水盆”到“大水池”的变化中,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繁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无任何先例可循的创新工程。
没有经验可循,就自己探索;技术难题挡路,就一一攻克。大水网工程启动以来,山西省水利厅成立了工程重大技术难题攻关组,派出设计人员赴国外学习,请来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大水网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引进先进双护盾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用于隧洞掘进工作。建设管理制度创新:实行招投标制度,吸引30多支具有一级资质的优秀施工队伍参与大水网建设,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制定出台28项大水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将工程建设任务逐项细化。
这些工作,保障了大水网建设,提升了山西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山西水利科研能力,培养锻炼了队伍,在推进山西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了山西水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在大水网建设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好消息也不断传来。
今年6月17日,我省启动桑干河生态补水工程,黄河水通过山西大水网“两纵十横”的第一横——万家寨引黄北干线进入桑干河,流向京津冀地区的永定河。山西大水网引黄北干线工程的建成,使黄河向永定河补水、向京津冀地区调水成为现实,对北京的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在长治市,大水网“第五横”——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工程,已实现了向潞安集团供水,开始发挥效益;向工业园区和其他企业供水的意向也已初步达成,这是我省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中最先实现供水、最先发挥效益的工程。2017年9月,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通水,顺利通过验收,这也是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中首个通过完工通水验收的项目。
今年9月,大水网“两纵十横”的第五横——东山供水工程,其关河水库至云竹水库顺利通水,上党地区的浊漳河水逆流而上开始润泽晋中盆地,这是大水网工程首次实现跨区域调水。
在小浪底引黄工程工地,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高胜杰说,年底前工程首台机组将投入使用,黄河水将通过引水干线垣曲分水支洞,流向帝舜故里——垣曲县,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态,让当地摆脱缺水困境。
决胜大水网,只争朝夕。中部引黄工程今年底总干隧洞工程基本贯通,力争首台机组上水,2018年主体工程完工。小浪底引黄工程年底隧洞工程全部贯通,首台机组上水试运行。东山供水工程年底通水达效。
工程能否成功,能否造福子孙后代,关键在质量。大水网工程涉及省水利厅四大工程局、中铁十八局等几十家国字号施工单位,上万名建设者在施工一线攻坚克难。为了确保这个民生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省水利厅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质量上把关、在安全监管上使劲。
翻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互融的美丽景象,山西大水网工程全部投运后,全省总供水量将由“十一五”末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93亿立方米,供水区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3006万人。
对山西大水网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给予高度评价说,“山西是第一个基本完成了省级大水网建设的省份,全国有15个省、自治区都在开展大水网建设,山西走在了全国前头。大水网建设是水利建设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它的建成,将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水安全起到重大作用。”
责编 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