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

晋水新治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刘业飞 发布时间:2018/5/9 15:20:16

刘业飞 通讯员 王秀芳

4月中旬,我省最南端芮城县大禹渡灌区,这里的果树、桃树遍地开花,“喝”着黄河水的冬小麦正迎来了关键的成长期,该县种粮大户张东东望着丰收在望的几百亩麦田,开始了新的打算,今年,他准备在冬小麦收割后种植水稻,这样收成又能多不少。

前几年,在外打工的张东东回到村里,承包了村里700多亩河滩地,去年收入近20万元,一下让这个还不到40岁的年轻人成了县里的大名人。而张东东口中的致富秘笈就是要靠自己的辛苦奋斗,更要靠这源源不断的黄河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做好水保障

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也正因此,靠着农业现代化,傍着滔滔黄河水,芮城县夭头村的张东东返乡种地赚了钱,张东东只是灌区新型农民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个个泵站、水渠,将珍贵的水资源汇集起来,灌溉万顷良田;一个个节水灌溉项目,既解决了灌溉问题,又实现了节水目标。

2018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晋南盆地发展1000万亩引黄灌溉为主的旱涝保收田,在晋中盆地建设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的设施农业,在忻定、朔同盆地大力发展牧草喷灌,在东西两山积极推进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18年新增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以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旱井区改水、沉陷区水源更新、超标水质提升、老化管网改造等巩固提升工程,做好农村饮水水质检测,全省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开展坡耕地整治、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农村水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农村排水工程建设,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河塘沟渠水质恶化等问题,加强乡村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利用好古代水工程遗址遗迹,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家园。实施渔业特色品牌发展战略,构建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做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与后期扶持。抓好水利扶贫项目实施和政策落地,完成分年度行业扶贫行动计划,2018年改善和提高2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条件,以坚实的水利保障助力脱贫攻坚。

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持续改善水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我省“七河”生态修复全面启动实施,21374名河长上岗履职。汾河中游核心区15座闸坝建成蓄水,运城北赵连接段完工通水,汾河古交市区段等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水质监测工作有序推进,汾河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他“六河”生态修复规划全部批复,19个生态修复项目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大吕梁山、太行山水土流失治理,提升“两山”水土保持功能,2018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5万亩,做好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固沟保塬工作,推动重要水源地、河流源头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科学确定河流生态流量,建立完善生态用水机制,改进水利工程运行调度,严格河流取水管理,落实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全面启动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抓好地下水监测、水源置换、关井压采、泉域保护等各项工作,促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继续做好晋祠泉复流工作,加大娘子关泉、辛安泉等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开展古堆泉、兰村泉复流工作研究,科学合理利用岩溶水,坚决禁止破坏性掠夺式开发。加快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严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持续做好河湖水量水质监测。抓好绿色小水电和水利风景区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海绵城市,让绿水青山成为美丽山西“底色”。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强化水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位。而我省正处于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深化转型的关键期,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就成为今后我省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

省水利厅在山西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上不断发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推进“两纵十横”大水网建设,夯实水资源全域化配置工程基础,同步抓好工程运行管理,扩大水利优质增量供给。重点推进太原、临汾、运城、阳泉等中心城市的水质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县域小水网工程建设,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规划内小水网调蓄水库建设任务,着力打通供水网络“最后一公里”。继续做好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同步抓好古贤山西供水项目前期工作。集中攻坚病险水库、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等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重点河段防洪能力,构建防汛抗旱减灾“六大体系”。

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前进步伐,已进入深化转型发展关键阶段的山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西水利发展蓝图也随之绘就。强化水支撑、改善水环境、做好水保障、围绕节约集约循环发展,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围绕实现水利现代化不断激发水活力,这五大目标也开启了我省治水兴水的新篇章。

到2020年,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初步实现,其他主要河流水生态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灾害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到2030年,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建立,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利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到2035年,全省水资源实现高效配置,节水型社会全面建立,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水灾害防治体系更加完善,水工程运行管理基本实现科学化智慧化,管理过程更加精细,管理手段更加先进,供水服务更加智慧,供水效益更加突出,全省水利建设运营与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西水利发展要与国家和全省发展目标相适应,为其提供好水服务水支撑,加快实现更好服务经济与民生的自身现代化。”省水利厅厅长常书铭说。今年以来,省水利厅按照我省关于全省转型项目建设年安排部署,制定了《山西省水利厅项目建设年(2018)工作方案》,明确了项目建设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了责任单位及时间安排。建立了水利行业2018年建设项目库及水利行业项目储备库。目前,已落实2018年建设项目共95个。

责编 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