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沁源围困战”
本报记者 郝大为 郝 薇 冯毅松
在沁源人民心中,有一段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发生在1942年11月至1945年4月的“沁源围困战”。当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沁源人民团结一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据守沁源县城的日军进行围困。历时两年多的“围困战”获得全胜,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赢得了“模范的沁源,不屈不挠的沁源”的赞誉。
如今,面对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沁源人民同样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除“贫寇”、战“穷魔”、拔“穷根”,展开了一场新时代的“沁源围困战”,以不俗的战绩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1月13日,沁源县脱贫攻坚工作迎来大考。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省级第三方评估检查组到达沁源,对“沁源县2017年度贫困县退出”进行了评估检查核查。
沁源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2017年12月底,沁源县已经通过贫困县退出市级初审,如果这次省级第三方评估检查通过,沁源县这顶“省定贫困县”的帽子,就彻底“扔到太平洋里了”!
战略:
战区推进 片区冲锋
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说:“在抗战时期,‘沁源围困战’围困的对象是日寇;在新时代,‘沁源围困战’围困的对象是贫穷。时间不同,对象不同,但我们的态度一样,就是要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决心,以时不我待、攻城拔寨的豪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屈不挠、攻坚克难,赢得最后胜利。”
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沁源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责任书,不断强化各级各部门“军令状”意识,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沁源县委副书记、县长连树斌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硬仗需要硬作风。沁源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锁定总目标,拿出硬办法,打出组合拳,一环扣一环、一级抓一级,超常规、大力度、倒计时推进脱贫攻坚。”
特别是从2017年8月开始,沁源县脱贫摘帽工作进入4个月倒计时的非常时期,全县排兵布阵,10月22日成立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将全县14个乡镇划分为南、中、北三个战区,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分别任战区指挥长,其他处级领导担任乡镇片区指挥,蹲点乡镇、坐阵指挥。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勇挑重担、冲锋陷阵。
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说:“我们坚持‘三级领头、抓住两头、典型带头、多上炕头、勤到地头、用好笔头、产业打头、创造甜头、赢得百姓点头’的工作制,坚持干部一线工作,实行乡村振兴工作队长‘两天两夜’、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四天三夜’驻村工作制,由县、乡、村三级干部牵头。全县247名乡镇包村干部、227名驻村工作队长、139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扎在一线,打持久战,坚持‘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营造了‘领导带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沁源县各级干部接受着考验,经受着锤炼。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用汗水乃至生命,书写着脱贫攻坚的答卷。2017年11月25日,赤石桥乡原党委书记李飞倒在了工作岗位,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全部含义。他是沁源县无数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员,更是榜样。李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网、央广网等国内数十家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官网、门户网站纷纷予以深度报道。
把最强的兵力部署到脱贫攻坚一线上来,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上来,把最优的资源调度到脱贫攻坚布局上来。在这场新时代“沁源围困战”中,沁源县的战略决策,成为打胜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
战术:
就业为重 产业为要
2017年,1.8407亿元扶贫资金如春风化雨般“注”入沁源大地。按照“健康为本、教育为基、就业为重、产业为要”的要求,这笔举全县之力投入的资金,重点保障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住房保障、金融扶贫等“十大工程”。
在沁源县,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两驾马车”始终紧紧绑在一起,并带领贫困老百姓走出“泥沼”。沁源的扶贫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对于脱贫攻坚而言,样板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1月10日,法中乡花家岭村村民刘彩红像往常一样到董家村农丰菇业有限公司的白灵菇大棚里剪菇。5号棚里,几十万株菌棒上长满状如灵芝、洁白如玉的白灵菇。刘彩红说,在棚里干一天活儿能赚50元,一年下来,能收入10000多元。
农丰菇业是一家专门从事白灵菇菌株培育、鲜菇研发种植加工的民营企业,年产白灵菇350余吨。厂里用工需求大,常年为法中乡十几个村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2017年,该公司与董家村、桑凹村、麻坪村签订产业扶贫县财政扶持资金使用协议,充分利用资产收益,直接帮扶22户精准贫困户脱贫增收。
公司副总张永红对此深有感触:“从我们的实践看,以产业拉动就业,是公司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
交口乡长征村村支书张慧斌,领头成立的藏畛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集药材种植、育苗、经销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道地中药材合作社,在当地远近闻名。它直接带动207户贫困户靠种植连翘、黄芩、柴胡、射干等中药材脱贫。为了让贫困户放心种植中药材,合作社还与他们签订技术指导、保底回收的合同,免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玉米地套种柴胡,除玉米收益外。柴胡亩产可达200斤,还能收入近5000元。”张慧斌说,“从今年开始,全体村民做股东,既能享受收益分红和福利,还能盘活集体资产,形成村社同步发展的大格局。脱贫攻坚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一直等、要、靠,要凭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7年以来,沁源县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要求,“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依托太岳金色豆豆食品公司、好乐草莓庄园种植公司等农业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生产、认领托管等方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带动,推动群众增收、集体经济破零,实现产业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全带动和全联结。
2017年,沁源县财政安排1651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县内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引导资金,注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实施“助农贷”,重点支持夏季草莓、高山蔬菜、黑山羊、食用菌等6大类307个产业扶贫项目发展。依托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带动692户1422名深度贫困人口,户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
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立足发展产业,沁源县的金融扶贫,使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原本在沁源县不是金融主力的长治银行,去年6月主动与县政府对接,承担社会责任,短短一个多月发放扶贫贷款5480万元。
这些给予贫困户的扶贫贷款,直接用来支撑产业发展。贫困户把贷款投入到企业上,既可以在企业分红,又可以在企业就业,得到实惠,可谓一举两得。长治银行沁源分行行长卫兆红说:“脱贫攻坚,金融部门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长治银行沁源分行办公室主任李玉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底,行里职工杨磊打车上班,司机师傅得知他是长治银行的职工,下车时坚决不收车费,说你们帮我们扶贫,我不能再收你的车费。事虽小,但能看出他们的扶贫工作做得有多好。
法中乡桑凹村贫困户段云厚,年幼时因骨折丧失劳动力,是因病因残致贫的低保户。在县治超办、民政局等多部门合力帮扶下,他靠着贷资入企分红3500元、担任村护林员和未成林造地管护员工资2900元,以及低保、养老保险、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十多项受益资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60元,实现脱贫。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扶贫,是沁源县依据县情开展的一项有效工作。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为贫困户提供护林员岗位680个、护河员岗位138个、保洁员岗位228个,促进了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同时,还采取大型招聘会、定向招聘会、组织企业入村招聘等形式,推动贫困户就业需求与企业就业岗位的精准对接,通过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314人。
实招:
健康为本 教育为基
沁源县副县长暴安宁介绍,在沁源县,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占到贫困家庭的三分之二。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沁源县根据全县整体经济实力和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出实招、下力气,帮助贫困家庭脱贫。
“过去,沁源人民说‘县里的医生来了’。现在,沁源人民说‘县里的医院来了’。从‘医生来了’到‘医院来了’,看来只是一字之差,却说明了一个重大转变:沁源县人民医院在面向农村、面向生产,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道路上,又向前大大跨进一步。”
这段文字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华社署名文章《沁源县的流动医院》。如今,沁源县人民医院在全县脱贫攻坚的事业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医务人员的巡诊足迹依旧遍及全县14个乡镇。配合全县健康扶贫“五大战役”,医院派出医疗人员下乡义诊、巡诊、上门服务,开展慢病鉴定、残疾鉴定,免除挂号费,免除手术会诊费,开展肿瘤手术、化疗……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四免四通、三补三助”健康扶贫,在沁源县人民医院形成了“帮贫、扶贫、助贫”的浓厚氛围,沁源老百姓在这里体验到了温暖,找到了尊严。
任贵明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患病28年,无法行走,丧失劳动力。在民政部门和县人民医院的帮扶下,他住院两次接受外聘专家的手术,仅自费少许费用,便顺利出院。如今,任贵明可以独立行走,病痛缓解后,生活质量大为改观。
“我真诚地感谢党,感谢医院帮我解决了行走不便的痛苦,同时也感谢您帮我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我不知道该如何回报您的大爱无疆,只有用一条短信表达无尽的感激……”2017年12月29日,沁源县人民医院院长黄向东收到郭道镇贫困户任贵明发来的这条情真意切的短信。
沁河镇北园村的刘雁林冠心病发作,在省心脑血管医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住院花费10余万元。依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刘雁林自付费用仅有7000余元。
在沁源,像刘雁林这样接受大病集中救助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中,肿瘤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脑梗死患者共300余人,都不同程度享受了健康扶贫大病救治的优惠政策。
沁源县过去属于国内消化道肿瘤高发区。“看病难,看病贵”对辗转至省市或北京手术、放化疗的老百姓,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为防止患病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沁源县为他们解决外聘专家肿瘤手术的费用。2017年对61名在本县做肿瘤手术的患者聘请专家政府补贴21.17万元,对31名肾病透析患者实施政府补贴14.71万元。通过外请专家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近百万元。
2017年,沁源县委、县政府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通过实施“扩降宽免”慢病鉴定工程、“一人一策”精准医疗管理工程、“两免一补”住院治疗畅通工程、“村来村去”乡村医生培养工程、“百村百所”基础设施提标工程等十大健康惠民工程,全县贫困人口就诊率、病情好转率等大幅提升。如今在沁源,贫困户已不再为看病而发愁。
解决因学致贫、因学返贫问题,也是沁源县在脱贫攻坚中要啃下的硬骨头。决不能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返贫!2016年,沁源县启动教育扶贫“手拉手”结对帮扶工程。
教育扶贫工作室通过各乡镇、各中心学校深入开展摸底排查,对全县贫困学生进行信息调查统计,建立了包括1305名贫困学生的信息库,并制定“爱心伴我成长”结对帮扶贫困生行动计划。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县党群、政府、金融等八大系统和乡村两级干部,以及企业、社会爱心人士926人,共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生1284名,资助金额105.13万元,确保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并向贫困边缘家庭学生延伸。
沁源县教育扶贫工作室杨庆刚说,在实行普通高中免学费和书本费的基础上,沁源县免除了2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住宿费和183名就读公立幼儿园幼儿的学杂费,为562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48.59万元,为2633名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669.64万元,实现了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全覆盖。
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让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享受到更多、更可靠的基本公共服务。
答卷:
全面脱贫 决胜小康
2018年1月初,沁源迎来一场大雪。广袤的太岳大地被冰雪覆盖,呵气成冰。沁源县唯一的贫困村官滩乡紫红村的移民新村里,一排排平房、二层楼房,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分外气派。村里239名村民已拿到新房的钥匙,有的已经入住。村支书介绍,等村民全部入住后,腾出来的旧村,将作为古村落进行保护,发展民俗旅游产业。
过去的紫红村有多穷?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吃水难、种地难、出行难。这个山连山的闭塞村庄,几十年的土坯房有一半是危房。
如今的紫红村,围绕移民新村、旅游新村、光伏新村、文明新村“四村联创”建设,村里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有技能,14项退出指标全部达标。
2017年12月2日,沁源县官滩乡紫红村贫困户常高红,亲手接过乡党委颁发的“脱贫光荣证”。当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一纸证书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回村后,常高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张脱贫光荣证,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他要让来人看看,他已不再受贫穷困扰,已经光荣脱贫。
向脱贫户颁发“脱贫光荣证”,是官滩乡的独创。乡党委书记郭晓立说:“全县唯一的贫困村就在我们乡,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既要有确实的帮扶措施,还要有意识地鼓励贫困户脱贫,让他们以脱贫为荣。这也是我们颁发脱贫光荣证的初衷。”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围困战”中,沁源县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2017年通过促进就业带动1032户2782人脱贫,发展产业带动1820户4014人脱贫,金融扶贫带动1566户3276人脱贫,生态补偿带动733户1521人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602户1030人。全年有2548户5028名贫困人口脱贫,剩余27户64人暂不达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0.05%,低于贫困县退出考核2%的指标。
有数据统计:2017年,沁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14元,高于全省2926元;增长7.6%,增幅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
1月18日,在沁源县2017年度省级第三方评估检查反馈会上,评估组充分肯定了沁源县在脱贫工作推进当中的几大亮点:一是战区制推进,工作焕发出新活力;二是谋划长远,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三是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谋划完善出脱贫新思路。这样的评价,对沁源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评估,不啻是一种好的预示。
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全面迈向小康的新起点。沁源县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总要求,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标准、摘帽不摘监管,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引导沁源农民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奋力建设‘绿色沁源、康养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丽沁源’,谱写出新时代沁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