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文荣的合作社,“种好药材为人民,为人民种好药材”醒目标语赫然映入眼帘。这不禁让人们对这个大家口中的“种药材能手”有些好奇。进入院子里,一排排扎了捆的金灿灿的党参,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院落。一位四十出头的男人正提着簸箕蹲在墙角忙碌着。见我们问到了他的药材,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起来,“你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些‘参娃娃’,他可是我们的宝贝呢,不仅能降血压、补中益气而且还能增强自身免疫力,现在一亩地的药材多则15000元收入,少则8000元收入呢……”他满脸喜悦地说道。
这个人就是杨文荣,平顺县龙溪镇新城村人。2012年,36岁的杨文荣外出务工回到了家乡,望着家门前的大山说不出的落寞。“在我们这边山多,因山而贫困的人更多,我当时就想,要改变现状,只能利用地貌和气候优势,不妨尝试种点党参,说不定能干出一番成绩呢!”杨文荣回忆着起步种植党参时的情景。但在当时资金问题成为了摆在杨文荣面前的第一道坎。当时的杨文荣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还动员了几户乡亲,可资金缺口还是无法补上。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村子里的信用社,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并深入了解了他的创业想法和实际情况,当下前往实地调查,很快就为他办理了4万元的扶贫贷款。“都说银行贷款难,放款慢,没想到这么顺利就为我解决了资金难题!真心感谢农信社的帮助啊,要是没有那笔钱,我的想法就不可能实现,更不用说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了!”拿到启动资金的杨文荣,立马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筹建合作社的事情。仅仅一年的时间,7户农民的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那时的他成了村里的名人,周围的乡邻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希望也能像他一样过上富裕的生活。
2015年,杨文荣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了89户,不仅还清了农信社的贷款,党参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200亩,带动底河村、小东彰村、庄和村等周边3个行政村和12个自然村脱贫致富。
2018年,面对小有成绩的合作社,杨文荣并没有坐享其成,带领大家脱贫的迫切心愿让他始终寻思着怎么能把合作社做强做大,使平顺潞党参成为“党参之王”,但是现在这样分散的经营、滞后的管理、小规模的销售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可是,要发展就得有资金,山里人日子苦也穷怕了,让大家冒险把家底全部掏出来他不忍心,万一要赔了又怎么面对乡里父老呢?正当他一筹莫展时,迎来了好政策,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中药材基地特色县”的战略规划,平顺农商行充分发挥金融脱贫攻坚主力军作用,为辖内中药材产业注入“金融活水”,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得知党参能手杨文荣的实际情况后,平顺农商行主动上门对接,并派专人深入杨文荣的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在一番贷前详细调查后,鉴于杨文荣信用度良好,并在之前有过合作的基础上,再次为其发放了10万元的贷款,这不仅解决了他的资金问题,更为他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到农商行贷款支持后的杨文荣,对合作社进行了升级改造,社员发展至165人,党参种植面积达300亩,社员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除此之外,平顺农商行还专门为他的合作社找了专家团队讲解最新药材种植技术,并对土壤进行了分析研究,建议用马铃薯、连翘和党参交叉种植,既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感谢国家好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感谢农商行对我们的支持帮助,又是技术支持,又帮我们联系销路,好日子有盼头喽!”杨文荣感激地说道。杨文荣和他的合作社只是平顺农商行金融扶贫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看着漫山遍野的“参娃娃”,杨文荣喜悦的笑容挂在脸上,乡亲们也对眼前的山沟沟如此亲切,因为大家从这山沟沟里找到了属于他们的“金山银山”。
■ 平顺农商行/关盼盼
责编: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