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唯一以“娘子”命名的关塞透视当地女权主义的率先崛起
雄奇伟岸的八百里太行山,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像中华大地上巍然凸起的一道自然屏障,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天然梯次划分开来;它以连绵百里的天下第一古驿(井陉关、娘子关、固关冀晋古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以北为北太行,以南为南太行——中国唯一以“娘子”命名的娘子关关塞正逢界线要冲之中。

谜人的娘子迷人的关
我们现今所见的娘子关标志性建筑“娘子关双门城堡”瓮城,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太行山山脉和冀晋古驿道交点地段,其居高临下,凭山凌水,是娘子关双门城堡之于方圆40里的承天军(俗称娘子军)、承天军之于方圆100里的井陉关,与隔山而踞的固关瓮城之于井陉关暗合一辙,都是层层设伏的“套中之套”“瓮中之瓮”式的三重连环金汤城防。当然,如若从古代万里长城内长城上庞大的娘子关综合防御体系来考察,其实,它还只是作为关、作为镇、作为寨、作为县、作为军、作为城等等不同的军事防御单位及行政区划单位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小小的“关口堡城”而已。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长城综合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娘子关关塞居于太行山第五陉的喀斯特地貌联袂奇观“井陉大天坑”“七亘小天坑”之“井陉大天坑”西缘;在“井陉大天坑”边缘被河流冲蚀而成的太行山石灰岩三大峡谷口隘设卡为塞,就成为了包括平定娘子关、故关(固关)、河北鹿泉土门关在内的井陉关。这“三关合一”的井陉关是先秦时期九个古中原长城要塞的“天下九塞”之一,往后,在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明朝时期,固关偕娘子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娘子关双门城堡瓮城南门联语出神入化地描绘出了当年这座边防城池、古寨名关的独特风貌和壮丽景色。
娘子关大峡谷天成而然,人文历史悠久长远,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交通物流自古冲繁。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就已驻兵此地。东汉初年在绵山(平定)北麓筑烽燧(当地最早军事设施,为关塞前身),与一岭之隔、联防联守的固关(故关)珠联璧合,均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险要关口,既有“小八达岭”风韵,又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比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首设关城“苇泽关”,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关而设苇泽县。以迄今发现资料来看,关于“娘子关”这一名称的最早文字记载,当属北宋时期的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承天军,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以真定府娘子关建为军,仍隶真定府,后废”一语,同时表明至迟在宋代建隆元年“苇泽关”已经更名成了“娘子关”。今天的娘子关双门堡城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筑城为固,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加固修缮建成三等砖城,同时又加筑绵山哨楼。公元1986年重修外观。

早在“娘子关”的建成和成名时期,此地关隘早已超越了简单原始的“烽燧”和“土城”阶段,而发展成为以承天军驻军主寨城为中心、以10—20公里为辐射半径、以娘子关双门城堡瓮城东南俩门、温河董寨城门、桃河盘石石门、固关左道旁门的“娘子四关”为塞门关卡,以娘子关、固关两套“瓮中之瓮”三重连环为金汤,以多条“草木皆兵”的岩沿天险隘道为用兵绝杀的综合防御体系。
娘子关综合防御体系凭天据险,合纵连横,寨城关隘塞并盛,山水草木石皆兵,联防桃河温河冲要,扼守两山夹击瓶颈,戍守岭口厘卡,扼控四维八方,鼎盛为当时当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和商旅物流的发达中心,是唐朝宋朝打击藩镇割据的重要军事重镇,也是历史上朝代更迭时期攻守双方的咽喉要塞,更是太行山上凡有战事兵家杀伐的必争之地。因此,娘子关双门城堡曾因朝代变更而反复被关外关内的不同行政区域所辖,娘子关综合防御体系各个关口的防卫方向也由于朝代更替、都城不断移位而或东或西历代各异:朝东,娘子关是古代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晋冀咽喉要道,是扼守山西的重要门户和军事堡垒;朝西,娘子关地处燕京“京畿藩屏”,是拱卫京城的天然屏障和战略空间——当然,如今的娘子关一域和“太行八陉”一样,早已被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互联网变成了交通要道上的蓝天白云风景线,昔日的军事关塞和咽喉要道也华丽转身成为了三晋大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文化旅游的新前沿。
娘子关一域不但山清水秀,景色旖旎,而且关于娘子关以“娘子”取名的原因至今依然扑朔迷离,以至于娘子关一域的“迷思和疑案”有增无减、愈加纷繁:由“苇泽关”改名为“娘子关”,到底是缘于妒女泉、妒女庙、妒神庙还是娘子庙?抑或缘于妒女祠(娘子庙)里的妒女、介妹、平阳公主还是娘子仙?为什么有的记载要把介子妹在娘子关的“积薪烧柴”篡改为性质迥异的“积薪自焚”?为什么有的文章把李諲《妒神颂》表述清明节诞生的“因为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这一关键性事件,由山西介休绵山篡改到山西阳泉平定娘子关绵山,由介子推张冠李戴给介子妹,甚至把这种显而易见的“词旨殊谬”竟然穿凿附会为“娘子关是清明节起源地”的历史依据?
轻信不如不信,笃书不如无书。笔者在对娘子关得名史实的拜读中,还发现了一个更为离奇的“假冒伪造历史史实”重大案件:官家巨制的乾隆、光绪两版《平定州志》、清代文坛领袖朱彝尊《平定州唐李諲妒神颂跋》和清代胡聘之的《山右石刻丛编》,竟然都把唐高宗(沿汾河)将幸汾阳宫(今山西省宁武县汾河源天池边)不避(静乐县娘子神)妒女祠的史实穿凿附会到600里之远而且方向完全相反的(平定县娘子关)妒女祠,直接导致诸多后人信以为真以讹传讹;更为无稽的是,乾隆、光绪两版的《平定州志》竟然把本来在娘子关无史可考的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强行拉到本地进行改造性杜撰,简单地把当时作为行政区域单位的山西“娘子关承天军”误解为军事作战队伍的陕西“平阳公主娘子军”,公开炮制出“娘子关因唐代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镇守而得名”的虚妄之说。直至今天,人们依然把虚构杜撰的“平阳公主镇守娘子关”堂而皇之地作为娘子关旅游发展的主打品牌,不但篡改历史,造假成真,误导社会,贻误后人,而且人为造成了娘子关旅游文化品牌的同质化和平面化,极大地降低了娘子关历史文化应有的独特性、含金量、美誉度和特色文化爆发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娘子关文化众说纷纭之时,我们透过关于娘子关更名缘由的重重迷雾汇总梳理发现:关于娘子关更名的故事主人公,竟然除了女性还是女性!这个惊人的发现,不啻为深度透视娘子关更名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历史文化谜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点。
我想,这种一边是文史迷雾乱象、一边是女性色彩张扬的独特现象,如果不是好事者和功名家们穿凿附会的特殊癖好,也许恰恰是娘子关文化以文化人、融合发展、官民互动润物无声的政治大观。这种史实不实的“领导艺术”或许在客观上反映出娘子关文化在中国历史舞台率先走上“以神愚民”到“以政治民”再到“以文化民”的历史转型,在客观上反映出娘子关成名中“神本妒女”“草本苇泽”“人本娘子”的演变历程和迷人轨迹,尤其是其中透露出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英雄把功建”的女权主义信息和萌芽,恰恰印证了当时的当政者在重视经济繁荣、边防安定的同时,极端重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工作,这更加凸显了娘子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为使官方和民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以“苇泽关改称娘子关”作为彪炳千秋的标志性事件,通过精心打造和精准决策,历朝各代都都相继推出一系列女性典型和巾帼英雄以展示当地妇女地位提高和妇女作用重要,开天辟地地首次以女性色彩词语命名军事关塞这样的庄严典礼,率先在中华大地高高树立起娘子关女性崛起和女权主义形成风气的历史丰碑。
嬗变的娘子不变的关
在娘子关历史文化研究中,既然娘子关的更名缘由注定是一个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根本话题,那么我们回溯历史可以清楚直观地透视到女权主义萌芽和趋势率先在娘子关成名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崛起的历史印记。
更名必须先有关,更名缘由最关键。由于古时候娘子关一带芦苇丛生,水漫成泽,首次在此设立的关卡自然被称作“苇泽关”,而后因关设立苇泽县;从宋朝建隆元年成文史料中首次出现“娘子关”这一名称推断,苇泽关改称娘子关无疑早于宋朝建隆元年,只是无法考证确切时间。既然诸多文献名家都说苇泽关更名娘子关与妒女祠特别是祠内所尊神灵有关,那么,厘清妒女祠以及所尊神灵嬗变与娘子关之间的发展脉络、文字表述和逻辑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
有祠有神有妒女,妒女威震苇泽关。并州(娘子关)妒女, 见诸文献之最早记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人任昉的《述异记》 (公元503年) “并州妒女泉,妇人不得艳妆彩服,至其地,必兴云雨,一名是介推妹。按:云雨,双关易生歧义,盖不如用风雷等语。”就远古来看,苇泽关一带是我国著名的典型性喀斯特地貌地区,岩溶质的地理地貌此起彼伏,峻峭林立,地下水丰富喷涌,地表泉遍布可观。最初的娘子关先人曾经一度把此地的水乡泽国误认为是天灾水害和凶神恶煞,乃至神化出呼风唤雨的“妒女”作为蛊术谶仙,以抵御当时封建社会男权垄断的情势下,“花枝招展,瞟眉晃眼”的风流女子和美女大腕异化为风淳俗美社会风气的洪水猛兽和邪风异端。统治阶级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正好利用人们对大自然神秘莫测的原始崇拜和神灵敬畏,进一步演绎出极富妒忌心理的妒女、妒女泉、妒女祠、妒女神等等一系列神灵涅槃,利用“妒女”的法海无边,每每对“艳妆彩服至其地者”施以“天打五雷轰”式的“必兴雷电风雹以震之”,通过作法暗示和神灵敬畏,威慑防范,防微杜渐,主动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性别骚扰和“艳妆彩服”的糖衣炮弹,社会生活的腐化糜烂,民间和官方联合运用最为原始的神灵威慑方法从思想内心和意识形态多个方面,严加防范人们特别是守关将士失去严格自律的思想防线,甚至腐化堕落、意志消沉、心旌摇曳而移情别恋——用“妒女们”貌似天神地祇的“执法如山”和严厉惩罚,从根本上警示人们专心致志修心铸魂,慎独慎行,保卫婚姻,保卫家庭,保卫国防边关和国家安全——妒女祠,当是我国设立最早、最为古老实用的民间自治“纠风办”。
妒字说史越千年,名为戒色实维权。尽管妒女如此聪慧和高端,但头顶一个“妒”字,却足以使诸多“历史记者”谈妒色变。妒者,妇嫉夫也;以色曰妒,以行曰忌。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妒女和妒女泉所反映出的广大妇女的诉求信息就不仅仅是一个男女问题,还是一个婚姻问题,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家庭美德问题。换句话说,妒女“必兴雷电风雹以震之”的舆论和作蛊行为的本质是妒“色”不妒“女”、妒“行”不妒“人”,只是以作风正派、风清气正的舆论导向、乡规民约乃至神灵惩罚向全社会进行女权主义维权宣言:政风不可色令行违,军风不可色令纪松,民风不可色令智昏,家风不可色令自崩,从而最大化避免守关将士和社会家庭因色神乱、社会风气因色失范、边防军事因色出险、鱼米之乡因色坠入万劫不复的奢靡深渊。

神灵嬗变随时转,更名事关国之典。在封建社会利用民俗礼仪的御民政治中,“置换神像、嬗变神灵”以适应政治需要的做法非常普遍,只是不被社会大众轻易发现。诸如山西晋祠,原为始建于北魏前的晋王祠(唐叔虞祠),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唐叔虞所建的家庙宗祠。但在宋代初年“统一天下”的政治导向下,为及时转变政治观念,统一全民思想,便在唐叔虞祠原址旁边建造了宏伟壮观的昭济圣母殿并改把“圣母”尊为主神大举祭祀,有意识地把晋祠祭祀晋国始祖的本来主题从根本上进行消解和置换,及时以“统一天下,有求必应”的政治导向取代“封邦建国,藩镇制度”的政治导向,意在彻底根除晋阳这一“龙兴之地”和“霸府所在”,特别是从社会思想意识的源头上彻底根除生发动乱、藩镇割据的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难怪后人提及晋祠,只知圣母,不知叔虞,晋祠历史也因此由西周初期至今的三千多年“人为缩水”为宋朝以来的一千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已无王侯,又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干脆去掉,改称晋祠直至今天。可见任何时代的风物更名举足重轻,是事关国是的重典大政。
女权旁落男子极权,女性卑微苦不堪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男子极权”“男尊女卑”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和制度驯化,在西周以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长期浸淫泛滥,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仅就“女”字起源就能可见一斑:远古之世,人指男人。女不叫人,女就叫女。后世才有“女人”之说,带有女字偏旁的字和事更是后世之作,以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连取名字的资格和权利都没有,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甚至成为私人财产,以妒女为代表的广大妇女阶层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这也成为了广大妒女们争取女权、抗衡男权而反叛男性、反叛社会、反叛礼教、反叛男尊女卑、反叛性别歧视的深层次社会变革根源。
女性群体称谓现,娘子一词热民间。前边所述,无论妒女、介妹、平阳公主还是娘子神……就其神灵性别来看,无一例外都与女性有关,尤其是妒女祠、妒女庙、妒神庙、娘子庙的蔚为大观,更显得苇泽关的名称美誉度与当地“妒女”“妒神”信仰如日中天的地标名关不相匹配、反差甚远;特别是随着社会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包括语言文化的繁花竟艳,使得概括女性群体称谓的“娘子”一词恰逢其时,横空出现,这不但自然使妒女祠、妒神祠改称娘子祠、娘子庙成为现实客观,而且最终使象征女权主义崛起的“苇泽关更名为女性色彩、女性定语的娘子关”开天辟地地成为瓜熟蒂落、顺其自然的历史必然——在此女子地位不断提高期间,除了民间诉求和当政者的定调拍板以外,我觉得还与我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的第一个女性政治家吕雉临朝称制多年,特别是与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古代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辅政唐高宗45年、独掌政权21年而使汉唐盛世女性解放、女权绽放、文明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生态必定有关。
天下娘子命名第一关
滚滚绵河水,浪花颂妒女。青山依旧在,娘子红霞飞。
事隔古远,沧桑巨变。事已到此,如果有谁硬要考证出娘子关到底是因为哪一个具体的女性人物而得名,不但非常困难,而且积重难返——正如金末元初著名文人元好问值此而问的名言:自有宇宙有此水,此水绵绵万万古。人言主者介山氏,且道未有介山之前复谁主?因为,此时作为女性代表和化身的妒女、介子妹、平阳公主、娘子神之类“娘子们”,早已不再是具体的某个自然个体,而是作为一个不断独立自强的妇女群体,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敢于反抗封建礼俗,在娘子关社会比较富庶时期和男权专制之下的“三妻四妾”的男女不平等时期,挺身而出,争取女性主权,争取家庭主权,争取稳定家庭主动权,奋力抵制风流女性和“艳妆彩服者”们可能引发异性同胞和守关将士们“饱暖思淫欲”的骄奢淫逸思想和萎靡不振之风,而代之以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兴利除弊,移风易俗,保卫婚姻,保卫家庭,最终实现“保家才能卫国”的国防主权至理名言。
山西自古表里山河,位居南北交错地带,山多河多,关多战多。娘子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代表,不但为中华文库留下了《东郭先生和狼》这样的著名经典,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有求必应、心想事成”这样的万世吉言,特别是开天辟地地首次把女性专属词语和文化符号“娘子”之名镌刻在古关城头,郑重宣示了女性维权的伟大胜利和女权主义的不断崛起,郑重宣示了女权主义的时代大旗率先在娘子关头、在中华大地的烈烈作响、迎风招展,堪称破译了娘子关文化的千古密码。历史将会进一步证明,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神像置换、关塞改名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女性追求权利、维护权益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转换问题。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历史发生划时代深层次变革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解读概括、提炼传承娘子关文化核心要义的事实雄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娘子关和娘子关历史文明的真正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神州大地如此众多的险关要塞之中,关名大都因其山川地理而成,唯独娘子关的名称一妇当关,与众不同。它以独特鲜明的女权主义文化主题一关奋起,进而成为保障妇女权益、引领时代风气的历史丰碑——娘子关也因此成为了中华大地上第一座以女性色彩符号、女权主义主题和女性词语命名的著名关塞。这,或许才是娘子关文化风淳俗美、风清气正、风物永续的新亮点和主旋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三纲五常已枉然。敢爱敢恨敢维权,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女平等重如山,日月同辉娘子关。今朝还看半边天,天下娘子第一关。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娘子更遗憾。敢问天下名关何其多?展示女权主义文化色彩、女权主义文化崛起、女性词语命名关门的,唯我阳泉平定娘子关塞第一个。

作者简介:
石壮志,1963年生于阳泉郊区瀑里村。现为阳泉城区宣传部副部长、《今日城区》社社长兼总编。近年来致力于文史研究,并有多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