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平定旅游 > 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游记丨冠山之秋: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8 11:05:31

今年的冠山,听说格外的热闹。闲暇之余,我也带着相机一人徒步一下冠山。走到后沟村,就要开始爬山了,忽然眼前的一条崭新的红色的柏油路,弯弯曲曲的,一直延绵到冠山顶上,这是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我看到三三两两的,比平时更多的人群,或步行,或骑车正在兴致勃勃地向山上爬去,他们之中,忽锻炼,忽游玩,脸上都洋溢出幸福的味道。



正值深秋,冠山以一种五颜六色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今年的秋天,冠山也和游人的心情一样,把那些乐的,甜的,麻辣的统统翻出来,让所有贴近冠山的客人们品尝它的美味,又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一幅浓墨重彩的工笔画,一首听着醉人的卡农,无论你怎样的想象,都能在冠山的秋色中找到答案!



资福寺,还是那么的宁静悠远,虽然游人如织,这里永远是最清净的地方,院中的千年古柏,郁郁葱葱,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寺里的游客,都变得如此的虔诚,大家悄无声息的完成着自己的朝拜,又静静的离开,不声不响,不浮不躁,悠扬的钟声,给了信众一个深山净土。在这里,恰遇好友郑雷,一个人抱着一个非常高大的大画幅单反相机,在拍摄佛光普照四个大字,落日的余晖正好洒在四个金色的字体上,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佛光在今天格外的照耀着这方水土。



出了寺门,拾阶而上,沿途满是落叶缤纷,给生硬的石阶点缀了无数黄色的斑点,走在其上,脚步都不忍心践踏,石阶旁边坐着几位身配红色袖标的护林大嫂,注目着走过来的一群群游客,正值深秋时节,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火灾发生,大嫂们需要到山上去巡查,可不敢坐在路边傻等着。



阳光通过树林的缝隙,黄栌展示自己金色的叶子,好像在指引我向冠山深处走去,我忽然发现,冠山修了好多爬山小径,浓浓的松树发出翠绿的色彩,中间点缀着黄的,红的小叶,恰似一幅幅油画小品,又如一首首抒情小诗,给那些喜欢附庸风雅的游客一个展示想象力的地方。冠山本来就是一座文化名山,处处都有前辈才子留下的文化印迹,在崇古书院,有一些外地来的游客,有来自黑龙江的,有河南的有陕西的,我义务充当一下讲解员,给他们讲傅山、讲乔宇,讲文献名邦,讲平定当年众多学子赴京赶考,金榜题名的故事,在我心中,冠山已经是平定的一张名片,是平定文化人崇拜的圣山,是无数平定儿女怀念家乡的一个标志。不管讲的对错与否,都能体会到热爱这片土地的情怀。



山还很高,秋还很深,过了崇古书院,登上文昌阁,正如山上勒石上的题字,心目豁然,远处的平定县城尽收眼底,文昌阁正对着平定城,古人真是煞费苦心,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人,把心愿期盼留给平定。文昌阁后面一片开阔的地方,有曾经读书人礼拜的夫子洞,有众多的古代平定州知府与名人的石刻,掩映在这万千彩色的树林中,显得别具一格,有明代万历年间的,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等,题字也五花八门,其中,有一幅仰之弥高最吸引人,他不仅写了冠山的高大,更寓意着冠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魅力的修养的场所,也为后代树立了一个标杆,只有做好事,才能被人们仰望之。题写仰之弥高的恰是光绪年间平定州官张诚,他一定不会想到,如今的平定,把冠山又修葺一新,增其旧制,另设新景,冠山森林公园,不收门票,让人兴致而来,高兴而返,仰之谁更高,可见一斑!



寻孔颜乐处,一处冠山著名的石刻题字,一组游客说,可能孔子来过,我当时就笑了,我说,孔子没有来过,孔子来过,冠山就成天下名山了,我们很感激这不大不小的冠山,它给了这一方乡民以精神寄托,又不失宁静悠远。不过,细想一下,孔子又确实来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就是孔子给冠山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吗?

冠山的深秋好美啊,冠山的美在孔颜乐处,在寻!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