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平定冠窑砂器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山西省“非遗”项目平定砂器代表性传承人张宏亮和他的砂器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8 16:31:21

 
    6月25日早,我们一行4人从太原驱车来到阳泉市平定县,见到了“张氏砂器陶艺坊”的主人张宏亮。中午,张宏亮在他的以砂器为餐具的主题餐厅里接待了我们,饭菜很可口,但更吸引我们眼球的是满目的砂器。餐桌上盛菜的器皿、盘碗自然是砂器,就连酒具、茶具也是,而走廊的柜子里摆放的砂器质地的艺术品,造型多样、古朴典雅。
 


 
    有一首山西民歌《夸特产》,歌词是:“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这首歌因当年郭兰英的深情演唱而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从歌中知道了平定砂器。但是,说实话,见到张宏亮之前,我不知道平定的砂器,也无法想象记忆中儿时在家里看到的黑乎乎的熬药锅和煮菜炖汤的砂锅怎么就和艺术以及非遗联系在起来。

 


 
    张宏亮说:“平定县志记载,这里的砂器始于唐代,但在一个秦墓中出土的秦代平定砂器,发现平定砂器的最早生产年代比史志记载还要早800年,但目前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还延续着仰韶文化时期慢轮制作的风格,平定砂器的历史起源尚在探讨中”。图中左为张宏亮,中为张氏砂器陶艺坊总经理古林子,右为和我同去的外交学院教师秦敏。
 


 
    20多年前,张宏亮开始介入砂器制作。那时候,平定有很多人做这一行,主要是做传统家用烧水、熬粥、煮药的用具,和老辈人传下来的没什么区别。张宏亮说,他属于一条道走到黑的那种人,“刚开始接触砂器纯粹是为了生计,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了。

 

 
 
    平定县城周围有丰富的铝矾土和白土资源,俗称“坩子”,色纯、染质少、绵软、可塑性强,是制砂的绝佳材料。同时,平定还有优质无烟煤,是烧砂的上等燃料。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给张宏亮出了一道难题,却给了平定砂器一次重新辉煌的机遇。2002年,一位荷兰商人来到平定订购传统砂制的花器,但技术要求是不渗水、外表光洁、口圆、底薄。找了好几家打样都不成功的情况下,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张宏亮。张宏亮知道现有的生产技术满足荷兰人的要求不容易,但他想试一试,谁知道这一试就是好几年。平定砂器可借鉴的文字记载很少,基本靠的是口传心授,分工操作,所有的工序都要张宏亮一个人试验,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先后建了十来座窑,屡试屡败、屡败屡试,试验几乎倾家荡产,借钱借到没处借的地步,一到过年都要债齐唰唰涌上门,面对冷潮热讽心里百味杂陈。“起五更睡半夜,夏天,背后太阳晒,前面窑火烤;冬季,冰雪透心凉、北风背后寒,那段日子真的是不堪回首”,张宏亮说。2005年3月,他终于烧制出可以满足荷兰人要求的砂器。2006年,当6000件漂亮的产品交给荷兰人时,张宏亮哭了:“虽没赚到钱,但为平定砂器赢得了新的希望。”阳泉新闻网撰文说,他一个人撑起了平定砂器的一片天。

 

 
 
    烧制砂器的传统工艺讲究“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一件好的砂器要经过选土、调泥、成型、上釉、晾干、窑烧、烟熏等多道工序方能完成。
 

 
工人在刻花。

 

 
 
    到目前为止,由他开发创新烧制的平定砂器,已经获得外观、实用新型、发明三大类16项国家专利,在2010年8月举行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张宏亮的砂器作品被评为专利金奖。
 


 
    在严格遵循古法的同时,张宏亮对原料配方、成型方法、窑温控制、火候掌握等关键环节融入了物理性能进行了大胆改良,传统砂器在他手中变成了具有实用功能绿色安全的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高档餐具、厨具、茶具:可用来炒菜、烧水、烙饼、煮饺子,甚至炒茶叶。我特别喜欢这把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的壶。
 


 
    多功能火锅。其实,我们目前在市面上看到的砂锅,表面都被涂了亮油,不透气,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砂锅了。

 


 

张宏亮特别喜欢这个瓶子。是不是因为它变成了红色呐?

 

 
 
    刻花瓶。平定砂器表面有一层特有的黑色光泽,其制作诀窍是出窑后迅速将砂器连同倒扣的笼锅一起挪到别处,用煤灰盖好,完全冷却后,原来土黄色的砂器就如同上了一层黑釉,亮晶晶、光闪闪,无砂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

 

 

 
 
张宏亮家的两只小猫咪,长相、表情和姿势都一样。

 

 
 
    这套砂器茶具是张宏亮送我的,我非常喜欢。古朴、厚重,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用它喝普洱能找到岁月悠远、时空穿越的意境。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