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平定冠窑砂器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平定张氏陶艺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8 16:46:06

    平定县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出产陶瓷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在平定柏井村发掘出的平定窑遗址中就出土有白釉和黑釉瓷器。平定县更以砂器而闻名。山西有许多人没去过平定,却用过平定的砂锅。说到平定砂锅的好处,可以用“三不”来概括:“炖肉不变味,熬药不变性,煮饭不变色。”自己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用的砂锅、药壶和火锅是平定出产的。可这些年来,市场上推出了各式各样的锅类,相形之下平定的砂器显得有些老土。在此情形下,先前做砂锅的人都改做其他。因为有一种说法是:“你扛一把锨出去都比烧砂锅的挣得多。”平定县仍有人在紧攥着老辈人留下的这两项手艺不放,苦苦地支撑着,等待着它的振兴。这是一个家庭,父亲和他的三个儿子,儿子又影响了他们各自的媳妇。今年8月15日那天,山西省政府在省城梅山会议厅召开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命名大会,上台领取证书的那位父亲叫张聪。


  张聪的家在平定县冠庄村。看情形,所住的小院,是村里统一规划下的,面积不大。进得门来,第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帧装在镜框里的长照片。上书“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字样。原来,张聪曾是平定县陶瓷厂技术副厂长。1958年17岁时进的平定陶瓷厂。当时厂里也就烧制些手工瓷盆和碗。1966年,省里水既生、杨伯珠等陶瓷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专家来厂搞出口瓷试点,开发出棕釉、搅釉、搅胎、各种花釉、刻花、印花、剪纸、镂花等多个品种,当年就有订货,次年就在广交会上打响了。张聪跟着专家做,慢慢地学到了一些配釉料、塑形的方法和窍门。3年后专家走了,他则继续钻研,成了厂里配釉和模型设计的技术大拿。1986年他和同伴共同创作设计的“仿宋黑釉刻花缠枝牡丹梅瓶”获轻工部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设计一等奖。1987年由他设计,其子文亮制作的黑釉刻花书画文具参加了全国美术展。
  张聪有3个儿子,长长短短都在他所在的陶瓷厂干过。张聪说本来陶瓷厂因为增加了艺术瓷,生产有了些活力,但后来因为改制等原因厂子越来越不景气了,艺术瓷也不再搞了,工资也开不了了。于是,为了生活,1995年张聪退休前两年,领着儿子们在自家的旧院宅烧开了陶瓷。张聪说刚开始干不挣钱,所以没想到能坚持到现在,也没想到三个儿子后来都干了烧瓷烧砂这个行当。
  张文亮。他今年36岁,是张聪的长子。据张聪讲,在三个儿子中文亮是技术最全面的。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其间举办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张文亮的现场拉坯成为阳泉展区最大的亮点。
  其实,1984年进陶瓷厂时,张文亮干的是杂工。只是当时他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父亲说,要学好陶瓷,车模型找正是个基本功。于是,在工作空闲时,他跟着在厂里的舅舅学习拉坯,跑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在旋转的机器上练习拉坯的找正。后来他又跟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周淑兰老师学习了陶瓷的传统装饰技法。并跟父亲学习了配料和造型,跟大伯学了烧窑。
  1994年,他有幸接触到景德镇几个搞工艺的师傅。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学会了除烧制外黑陶的制作工艺。回厂后又跟父亲继续深入研究,并对烧制进行摸索。还学了剪纸、照相、拓碑等。他说这些都可以为陶瓷装饰服务。
  1995年是张文亮陶瓷生涯的转折点。有一天,他父亲说想自己弄个窑问他愿不愿意,他说行,于是自家的院里有了第一座土窑。第一次烧黑陶花盆,院里的四五吨柴烧的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窑还没烧红,于是改造窑,改后烧红了,可出窑时一窑货全塌进去了。就这样一连改了几次一出窑就塌。当时有河北做花盆的师傅在村里,去请教,才知是装窑方法有问题。好不容易烧出来了,颜色灰不拉叽的。再请人帮忙,终于烧成了黑色。就这样苦苦折腾了一年,别说挣钱了。没办法,张文亮背起相机走村串户去给人照相,以此维持全家生计和养小作坊。
  张文亮说,家里的砂器陶艺小作坊真正有点起色是1998年以后。那时正赶上山西光彩醋业要醋瓶,他们那时也从陶的烧制转向瓷的烧制。10天打出样品,一月交了300个。有了醋瓶挣的钱,他们吸取教训请专家设计了比较正规的倒焰式窑烧瓷。这个窑经济适用,从此有了收入。他们一方面做醋瓶、面盆和日用粗瓷,一方面做刻花瓷并研发一些新东西。他自己则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更多的东西。在刻花瓷方面,除黑釉刻花工艺外,棕釉和白釉刻花也有涉猎。同时对仿宋剪纸漏花、木叶陶艺、开片艺术釉、绞胎瓷等工艺及抽象动物装饰、彩云窑变艺术釉、龙山文化黑陶制造工艺等都有尝试。再后来他的一些刻花瓷作品参展和获奖,引发媒体注意和企业投资,从而成立了现在的平定古陶艺有限公司。张文亮对我谈起这些年做陶瓷的体会,说一个人自身价值只有在探索中才能发现。
  砂器是张宏亮的挚爱,他是张聪的二儿子。当初,他也在父兄所在的厂干过三年的施釉工。后来回村当了5年电工,再后来做砂器等日杂用品的批零生意。1996年回家和父亲鼓捣花盆。接着负责家里日用瓷的推销,进别人的砂器批零。当时平定几乎没人做砂器了,他就到阳泉批发些回来。
  2000年,荷兰一个客人到阳泉考察想订购砂制的花器,结果半年时间,找了好几家都不满意。得知张氏父子在做陶器,就问能不能做砂器。当时,客人提出的要求是不渗水、外面光洁度好、口圆、底保张宏亮当时也觉得难度很大,但想试一试。这一试就是好几年。
  对几年来试验的艰难,张宏亮至今不堪回首。平定砂器靠的是口传心授,可资借鉴的书籍和资料很少,靠的是实践。几年中光建窑就建了十来座,试验失败了成千上百次。有时烧一件东西就得烧一上午。每年赔钱,每年过年都有人堵着家门要债。借钱借到没处借的地步。拿他妻子的话说跟上他从卖日杂开始,住的油毡房就一直漏,不是大漏就是小漏。就这样打一次样退一次。后来没办法,和父亲张聪研究,结合陶瓷烧制理论和砂器烧法试着做,又是屡败屡试,到2005年3月时才达到荷兰客商的要求。张宏亮告诉我,为了这6000件砂器订货,万数块钱的赚头,他花了4年多时间,赔了四五万元钱。唯一的收获是无数次失败后掌握的技术。
  张宏亮说,他的砂器好处是,在传统砂器手工操作和焙烧技艺基础上融进了新的理念。从原料到模型设计、施釉、烧成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一些做法,使砂器由单一的炊具,变成了可以作为外包装和观赏用的工艺品。他攻克了砂器外面那层结晶体极易脱落的难题,比传统的平定砂器更细腻、光洁和大方,提高了它的市场价值。我来到他工作的地方,看到满地满桌满柜子的作品。有剪纸的、贴花的、有用淋胶技术的和窑变技术的砂器,还有吸收三星堆文化做的旅游产品。张宏亮说现在他的制砂工艺是半手工半机制,提高了砂器的制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去年到今年,他又将传统的煤窑改成了电窑,使成品率由30%-60%上升到80%-90%。他说这些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觉得砂器有市场,觉得能做起来。但一直到现在因为没资金,他还是做不大。
  张伟亮,张聪最小的儿子,今年33岁。按张聪的意思,本不想让他干陶瓷这行。可他现在不仅干了还干得津津有味。他说之所以也干了这一行,是因为以前在村里干的铸造工他并不喜欢。他看过大哥拉坯和父亲配下的色彩斑斓的花釉。一块泥巴竟然能在他们的手上变成精美的工艺品,让他心动。2000年,他正儿八经开始学习焙烧和配釉。现在他跟着大哥干,主要做烧成这一块。去年北京 师傅帮助将原来的煤烧改成现在的液化气烧,他跟着学并经过自己的摸索对保温、升温、降温三阶段进行改进,成品率由50%提高到今年5月以来的80%-90%。
  张伟亮说父亲今年65岁了,配釉技术是父亲最主要的技术,应该把它继承下来。所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把父亲的配釉手艺学到手。他说别人教的手艺是死的,自己学下的才是活的。所以自己不仅学烧成,还琢磨配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现在已会配几种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