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为了不辜负村民的热切期望”——记岚县土峪乡陈家庄村第一书记冯兴宏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任昱 发布时间:2016/11/3 10:27:00

   “我是土生土长的岚县人,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对家乡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当我得知自己担任第一书记的申请被批准,而且还可以在家乡任职后,我激动得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时至今日,岚县土峪乡陈家庄村第一书记冯兴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显得十分兴奋。
   

   “农村,我深爱着的地方”


    岚县土峪乡陈家庄村包括1个自然村和1个行政村,是一个有着275户725人的纯农业的贫困村,全村共有耕地2400亩,林地400亩,截至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550元。陈家庄村对冯兴宏来说并不陌生,但在担任第一书记之前,他从来没有去过这个村。为吃透村情民意,全面掌握村里的情况,在参加市委组织部的培训后,冯兴宏立即来到陈家庄村,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对接,并同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冯兴宏回忆说:“通过走访,我才真正对陈家庄村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村确实比较贫困,全村没有任何生产型产业,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村民的收入全部靠种地,但因为缺乏灌溉设施,村民在地里耕作上一年,收成好坏还得看老天爷,遇上大旱年,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一年的辛劳付之东流。”为了改变陈家庄村靠天吃饭的现状,冯兴宏立即开始行动,专门就陈家庄村的农田灌溉问题向市水利局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高度重视,市水利局立即在农田水利基金中安排资金,给陈家庄村铺设了400米的灌溉管道。工程的实施,不仅让村民真真实实地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也给冯兴宏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农村,是我深爱着的地方。”这是冯兴宏发自内心的感悟。每当与村民交流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咱们村如何如何”;回到城里跟亲朋好友聊天时,他会自豪地说:“我们村怎样怎样”;跟相关部门协调资金、找项目时,对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一大堆概念如数家珍。可以说,他从情感上真正把自己摆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与贫困村融为一体,与父老乡亲成了亲人。
    为了改变陈家庄村脆弱的经济发展模式,冯兴宏沉下身子,吃住都在村里,每天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全面了解村内状况,经过与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座谈,他逐步理清了陈家庄村今后的发展思路,拟定了帮扶计划,编制完成了《陈家庄村“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至2020年底,陈家庄村要帮助102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全村基础设施要得到极大改善,农民责质普遍提高,生活生产环境要达到宜居水平,形成以养殖业、生产业等小微企业为主的村域特色产业,进一步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目标。
   

 

   “能为村里办事,我很自豪”

 

    规划拟定之后,冯兴宏开始紧锣密鼓地付诸实施,到村的一年里,他不辞辛苦、不计成本,开着自己的车频繁往返于岚县、离石两地,积极为村里争取资金。经过他的努力,共为陈家庄村争取各类资金约78万元,很多基础性工程也得以上马实施,有的已经投入运行,其中:争取人畜饮水工程投资45万元,为村里新建了1座蓄水池、打了1口井,并给村内铺设了饮水管道,使村里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争取“一事一议”亮化项目资金7万元,给村里购置和安装了33套太阳能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了方便;争取农田水利基金2万元,铺设灌溉管道400米,解决了40亩农田灌溉问题;争取资金5万元,完善了村委阵地围墙和村内红白喜厅厨房和其他设备;争取防汛应急资金6万元,对村东梁农田水毁道路进行了整理修复;争取生保治理投资3万元购买3000株核桃树苗进行了种植,部分树苗分配到贫困户手里种植,这些树苗在4年后挂果,到时可以给村委和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争取河道防洪资金10万元,修建村内至入河口150米排洪渠工程,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洪灾对村里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组建了由村主任王海龙带头、16户贫困户参加的“岚县鼎晟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郭伍则成立了专业养牛合作社。
    汗水浇筑成绩,真心换取民心。为了给村里解决吃水问题,冯兴宏多方奔走,终于落实了村里的饮水工程项目,但是项目资金需要年底才能下来。为了赶上有效施工季节,他与村支书商量,决定自己先垫资实施。在岚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当年9月份岚县水利局就组织打井队实施打井工程,蓄水池和管道的辅设工程也同步展开,11月底主体工程就实施完成。工程的实施得到陈家庄村民的大力支持,很多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助工队辅设自来水输水管道,干完当天的活,一声不吭的回家去了,第二天又悄悄的带个水瓶自己来了。这让日夜在工地坚守的冯兴宏大受感动,他说:“不到村里,不会深切体会到群众的疾苦,感受不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极度渴望,村民的积极态度时刻提醒我不能松劲,要继续干好每一件事情。能为村里办点实事,我真的很自豪,憧憬一个贫困的村庄成为小康村,这中间有我的汗水,会感到人生没有虚度。”
    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的同时,冯兴宏没有闲下来,他抽出时间,马不停蹄地与城建、扶贫单位对接,想解决村里没有路灯的问题。听说县农经中心“一事一议”资金中有这笔资金,他立即跑到县农经中心寻求帮助,得知他的来意,县农经中心立即给他安排了7万元的项目资金。为用好这笔资金,使村里的主干道都能亮起来,他又开着自己的车跑了全省十多家销售商去询价,但一套太阳能路灯均价都在3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安装和运输费,按这个价钱根本不够村里主干道的照明。经过反复考虑,冯兴宏决定通过网络联系质优价廉的太阳能路灯生产企业,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查找,他终于和几个生产太阳能的企业取得联系,经过比较,最终和陕西鸿艳照明企业签订了合同,以每套1700元的价格定购了33套太阳能路灯。为了让村里尽快亮起来,他又自己先垫付了5万元,要求企业尽快来安装。一个星期后,太阳能路灯如愿到村,村民高兴的将车辆围起来,争先抢后的帮助卸货,帮助工队完成了混凝土路灯底座工程。太阳落山后,村里第一次亮起了路灯,村民们新奇的走出家门,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三五成群地在路灯下拉家常、打扑克,孩子们追逐嬉戏直到深夜还不肯回家。村民的快乐让冯兴宏倍感欣慰,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少”

 

    作为第一书记,冯兴宏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2015年10月份,按照市、县要求在2014年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重新甄别贫困户,搞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接到任务后,他立即与村干部重新学习了建档立卡“回头看”方案,并重新对每户进行了走访调查,积极宣传各项政策和申请原则。经过村民申请、自评后,他组织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召开大会进行讨论复评,复评结果出来后,又在全村进行了公示,最终确定建档立卡户102户,294人,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对结果有疑问的,他都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向村民做耐心的解答。
    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少不得啊。
   “我这个第一书记可不是光杆司令,到村里工作以后,我的娘家——市水利局的领导和同事们可是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冯兴宏在谈到结对帮扶工作时,对市水利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十分感动。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在市水利局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全局帮扶人员利用星期天专门来到陈家庄村,分批、分组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对接,全局参与帮扶干部达到65人,其中党员29人,其他职工36人(县级以上领导5人,科级干部20人)。经过充分沟通,市水利局党员领导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台账已经建立,各项帮扶措施也已开始实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冯兴宏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村干部们这样评价他:“冯兴宏到村任职,不是走过场玩游戏,他知识多、点子多、办法多,是真心实意地帮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村民们满怀感激的说“这孩子来我们村一年的时间,就让我们村发生了大变化,跟着他干,我们有盼头,他是党派来的好干部,是我们的好书记”。
    亲情洒热土,真情树口碑。面对大家纷纷竖起的大拇指,冯兴宏显得很不好意思,他表示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没做好,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得到好的教育资源,他又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联系,选派了12名优秀大学生到村进行了“支农支教”。这些大学生到村后,立即给村里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不仅对村内及周边几个村的留守学生开展学习教育,而且还张罗着播放科教电影、开展广场舞文化活动等有意义的工作,受到村民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说到下一步工作目标及努力方向,冯兴宏显得胸有成竹:“一是紧紧围绕市委和县委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继续为群众服好务;二是帮助基层党员群众学习理解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惠农惠民政策,继续当好“致富信息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切实化解群众的矛盾,促进村组和谐;三是依托我的“娘家”市水利局还有我个人的资源,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抓好驻村计划的实施,确保实施一件,成功一件”,让陈家庄村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