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傻子”书记——闫保全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肖继旺 李静 刘晶晶 发布时间:2016/11/16 10:26:10

    “这个人也太傻了吧!一个城里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扶贫四年多了,这还不够?还要当什么第一书记,见过扶贫的人多了,就没见过这么傻的人……”得知在村里已经扶贫四年之久的他又要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时,村里人无不惊讶。
    “我们这个书记真是傻啊,大老远从省城跑来,扔下老婆孩子不说,还得自己起灶做饭,顿顿都在吃方便面。”今年61岁的郭勤勤摇着头满脸无奈地和笔者说。当笔者开玩笑地问是不是因为书记在场才这么说的,郭勤勤当真了,“干了就是干了,没干就是没干,我愿意拿我的性命和人头担保。”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全笑了。“就是就是!村里马双全、李香贵等几户人家住的房子裂了缝,有几次晚上下大雨,他大半夜起来跑去人家家里让出去避避,可是人家觉得住了好多年了,也不会有什么大事,并不愿意搬出去,但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还是说动了人家。等人家安顿下来后,他的衣服早就像刚洗出来似的,紧紧地贴在身上,头上雨水哗哗往下流。这样的书记不是傻是什么啊,从来就没见过嘛。”听着郭勤勤的话一旁的高秀平接着说,“有一次家里老婆生病,打来电话,他说走不开,自己想办法解决。就连今年孩子中考他也没有离开过村里。每次省城办完事回来,连衣服也顾不上换,要么在山梁上,要么在养牛场,要么在种薯地里。就说村里前段时间修鱼塘和修桥吧,有专门监督质量的,还有专门照看工地的,可他就是不放心,除了白天去,大晚上十一二点有时甚至两点多都要跑过去看看,生怕发生意外情况!”郝家庄村村委会主任白海龙和笔者说。“他几乎不分大小,只要是村里的事情他都要操心。一次两邻居因大门外道路高低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他知道后冒雨带着村干部现场调解,耐心为两家做工作、讲道理,最终在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可他的鞋里却流进了满满的雨水。”一旁的贾兔英激动地补充道。
    这个村民口中连连声称的“傻子”书记不是别人,正是家住太原市,现任麻地会乡郝家庄村的第一书记闫保全。
    闫保全是山西省蔬菜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省科协扶贫工作队队长,自2012年肩负省科协扶贫工作任务,特别是2015年被选派任郝家庄村第一书记以来,他扎根农村,注真情、下实功、倾全力,制定精准扶贫规划,落实帮扶增收项目,解决民生难事急事,让郝家庄村党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尽显了一位科协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郝家庄村是方山县麻地会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耕地面积1883余亩(其中:旱坪地500亩,坡地约1000亩,退耕地383亩),四荒面积9000余亩,农作物种植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及小杂粮等作物,全村317户810人,其中低保户70户119人,五保户12户12人,残疾人26人,精准结对帮扶贫困户115户239人。    煞费苦心组建“两委”班子
    加强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如果“两委”建设搞得好,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民主建设的结合体,反之就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为此,闫保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给他们讲政策,讲思路,找他们聊天、谈心,及时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动态。“我的今天都是闫书记给的。我本来是个社会人,他每天给我讲政策,讲百姓啊,讲人生价值。现在别人的话我可能不听,但闫书记的我不敢不听,我也愿意听。”郝家庄村委主任白海龙这样和笔者说。经过闫保全的努力,郝家庄村班子整体结构不断优化,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提升,为郝家庄村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多措并举发展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关乎着农村的发展,更关乎着农民能不能彻底摆脱贫困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可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更有利于村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国家负担。”闫保全向笔者亮出自己发展集体经济的观点。
    闫保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为村集体流转土地20多亩、开垦荒地变梯田70多亩,建设了两座养鱼塘,栽植了50余亩连翘,转让了红白理事会、理发室、洗澡间等。“这几天我们将用集体经济为村里所有五保户的房子进行粉刷,等到集体经济更加壮大后,打算为村里盖一所养老院,保障五保户的老年生活。”闫保全自信地描述着他对这个村的宏伟计划。

    科技引领推广种薯种植


    麻地会乡是纯农业乡镇,种植业比较落后,当时作为省科协来郝家庄扶贫的工作队队长闫保全,充分利用科协具有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以示范引领的方式,先后筹资20余万元引进新品种脱毒马铃薯“青薯9号”“晋薯16号”,推动郝家庄村脱毒马铃薯种植。
    新品种刚刚引进,为了进一步了解“青薯9号”和“晋薯16号”的薯性及产量。闫保全决定选取一些致富带头人和种植能手作为试种户,首种50亩作为试验田。结果,许多村民都争着抢着表示愿意作为试种户,尽管闫保全一再强调可能的风险,村民们依然坚持:“有风险我们也不怕,就是没收成我们也愿意,我们相信省科协工作队,也相信闫书记!”一年下来,新品种马铃薯取得了丰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7000斤,最高产量一万多斤,创当地马铃薯亩产历史最高。种植户刘务成更是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一亩七分地当下在地头收入一万两千元。农户们纷纷表示:从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是闫书记的引领,我们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
    今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书记的闫保全决定与中国薯网合作,引进薯网1号、中薯5号、冀张薯12号、荷兰7号(费乌瑞它)四个脱毒马铃薯早熟、晚熟新品种,共计种植20亩,并聘请中国薯网专家、教授现场授课、技术指导。同时,实行土地流转,发展种薯基地,“保底”种植,保障农户收入。与此同时,闫保全还积极争取省科协资金15万元将郝家庄村搁置的70多亩荒山地变为梯田,种植脱毒马铃薯“青薯9号”,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

    利用资源发展富民产业


    郝家庄村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闫保全注意到了这一有利条件,努力争取省科协投资40万元将原来的烂河滩建设成两座垂钓养鱼塘,鱼塘雇佣工人全部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帮助贫困人口尽早脱贫。“通过发展养鱼塘项目,可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采摘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精准扶贫,向全面脱贫攻坚宣战,建设美丽乡村!”闫保全的话语里满是希望与期待。
    去年,闫保全以麻地会乡建设山西最大中药材批发基地为契机,与村民高保平合作,实施中药材种植项目,带领农民三十余人参与种植中药材“猪苓”试验田两亩,预计三年后可收入40余万元。今年又在村中主道路两旁种植中药材五年以上“连翘”苗一万株,共计50余亩,预计明年可收入10万元左右,这些收益将平均分配到在册贫困户,预计户均收入一千多元。据了解,在在册贫困户脱贫后,这些收益统归村集体所有。
    郝家庄村水草丰茂,林木密集,自古就有养牛的传统,为使养殖户做到科学养殖,闫保全积极带头参加省科协多次组织专家及养牛户到和顺西门达尔牛养殖场的考察、培训,累计争取省科协投资50万元引进优质品种2—3岁西门达尔牛100头,现已繁殖总数达到近400头,实现了户均一头的目标。
    为了让郝家庄村的养殖业更好地发展,闫保全又积极争取投资40万元,兴建了大型养牛暖棚两座,既解决了农民露天饲养问题,又解决了全村因散养牛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连夜到和顺选牛,几乎每次回来都是晚上12点多,分完牛最早两点多,稍微整理一下分牛情况,就到天亮了。”和闫保全一同去选牛、分牛的党支部书记张小明回忆道。
    据了解,为保证公平公正,选牛时闫保全每次都坚持村干部不选、百姓先选的原则,从而达到选牛户无一不满意。

    美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在大力发展郝家庄村经济的同时,闫保全也非常注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他先后协调省科协投入30余万元,修缮办公楼,改善办公设施,修建村中与田间路五条约2公里,村中主干道安装监控设备、32盏节能路灯和环境卫生温馨提示牌,修建河道桥6座,文化广场一处。“我们的地都在对面山上,没修桥以前一下雨我们就得淌着河去地里,秋天庄稼也收不回来。自从闫书记把桥修起来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收秋问题了。”正要去地里收秋的陈云娥对笔者说。
    在每项工程建设中,闫保全都亲自动手,要么搬砖、要么拉灰。他的一举一动,村民们看在眼里,于是村民们也积极主动参与在修建中,并不计任何报酬。据了解,目前在郝家庄村已经形成了公益项目村民尽“义工”的风尚。
    去年腊月,闫保全亲自带领村“两委”班子打扫村主干道卫生,清理积雪,改善村容村貌。“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村干部这样给村里干过事!”刘金云说。

    积极大兴农村文化建设


   “哪个女人不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这些可怜的农村妇女们,把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农村妇女必须得到解放。”在闫保全的提议和支持下,郝家庄村妇女积极响应,“草根”文化在郝家庄这个村庄里迅速成长,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民不光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草根”文化的创造者。如今,郝家庄村以“草根”文化为展示平台的娱乐形式,深受村民的欢迎。“这个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农村妇女文化生活,以前晚饭后打麻将、打牌的习惯改变了,家庭也和谐了。每晚八点大家不约而同来到村委会大院扭秧歌、跳广场舞,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正在村委活动广场跳舞的李冬英说。紧接着,文化队队长薛计平也开口了:“我们这支文化队伍可不简单啦,不仅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现在还可以出去赚钱,也增加了不少收入呢!”
    “自从咱村来了个‘傻’闫书记,咱村发展的实在快,致富的门路他打开,把咱村的面貌改一改。”农历八月十六晚,在郝家庄村的中秋晚会上,村民们用唱秧歌这样一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全村公认的最“傻”书记的肯定和认同。
    听着村民们竭尽全力用他们的语言描绘自己,这个折腾了一年多的“傻子”书记只是呵呵笑着,不断摆手连声称“别听他们的,他们把我说得太好了。”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