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坪头人。我所在的村庄是坪头乡寺沟村,父亲是寺沟村十多年的老支书,距我现在任职第一书记的口村不到五公里。记忆中,两个村的情况差不多,勤劳善良,民风淳朴。师范毕业后,我便回到坪头任教,再后来,我来到了城里工作,虽说回家的次数少了,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依旧情有独衷。去年的八月份,当听说自己任职的村是口村时,甚是亲切。所以,当听说我是谁谁谁的儿子时,口村的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认识、认识,自家人,你就好好干吧。当我自从驻进村来,心里一下子暖了起来,一下子仿佛回到了了自己的家。
从“本乡人”到“本村人”
坪头乡的村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大体都差不多。从坪头生长到城里生活工作,虽然离村里的距离远了,但是心没有远。这几年,回村相对少了。当了第一书记,才更加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和村民一句句的交谈中、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也确实感受到了自己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重大。口村青壮年大多都出去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守着这块贫瘠的故土,守着最后的希望和梦想。
任职第一书记伊始,我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这些年,由于村里有许多遗留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村里上访时有发生。一度时期,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化解群众矛盾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我一边走访群众,上访户,村民代表,党员,老干部,了解实情,虚心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边宣传政策,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时还要把67岁高龄的父亲请出来,帮我分忧解难。父亲不遗余力,跑东顾西,打电话,托熟人,曾陪我多次进村入户,有时为了解决问题,不惜自掏腰包与村民喝茶、吃饭用心劝导,乡里曾有人开玩笑的说:还是“上阵父子兵”。
今年以来,我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许多问题摆在桌面上谈,使得村里干群团结和谐起来了,人们出谋献计的人多了,党员同志们的意见少了,敢于主持公道的人多了,群众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党员在村中发挥的正能量作用越来越大了。前不久,我们又重新修缮了党员活动阵地,改造了办公实施条件,完善村级党建档案、出台制度、编制图版共50多项内容。如今,村风正,民风淳,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十足。
工作做实了,群众才认可你。记得刚进村老百姓认识的是我的父亲,总认为我就是一个同乡人,有时候还是显得有点生疏。通过一件件事情的落实,一项项规划的实施,我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现在,在村里,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村里的一分子。我逐渐从“本乡人”变成了“本村人”。
从“老李的儿子”到“老李”
村里人总是愿意在姓氏前边加一个“老”字,视为尊称。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被大部分群众称作“老李”。
记得去年刚进村时,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叫我“谁谁谁家儿子”或者叫“老李的儿子”,现在称呼转变,我自己清楚,这不仅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寄予希望。
作为第一书记,更应该带领群众抓住发展的机遇。去年以来,根据村里的实际,我把产业发展作为口村脱贫致富的首要下手点。口村有集中连片1000余亩核桃林,600亩林下中药材。我积极鼓励村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核桃林高接换优、管护、加工、销售上下功夫,使得产业利润更大化,今年我村申请项目款90万元完成800余亩的高接换优和林木管护。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通过引导,让非贫困户起到引领的作用,让贫困户更加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多方协调开工设施70万元的饮水工程,还与离石区飘香公司合作引进南瓜种植基地,与区人民医院携手特邀专家大夫进村义诊、与吕梁慈善联合会合作引进“驾驶证扶贫”、与区团委携手开展暖冬行动捐助冬季寒服、与就业中心携手组织职业技术和创业培训等等这一些措施,为村民提供便捷便利服务的同时,让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发展动力。
群众没把我当外人,我也把群众当亲人。在我的号召下,双腿行走不便的“能工巧匠”老闫在家做起了扫帚、笤帚,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脱贫之路;年高70来岁“巧手艺”老杜在家做起了刺绣、编织,68岁的老雒在家捣钱钱做起了特色农产品,先天残疾的小刘也慢慢开始自食其力,因丈夫去世,母女三人相依为命年仅28岁的小张也走出村庄在外开始打工了,因父亲去世年仅19岁的小闫也重新走进了课堂开始学习厨艺了,贫困户正在努力走自力更生脱贫之路。
今年,春耕春播季节,村里由于离县城较远,部分老百姓手头又拮据,我就自费给他们买一些化肥,希望他们一年到头有个好的收成,到了秋季,我也会买上一些土豆送到有需要的那几家老人家中,村中的养殖户养羊户老闫和种植户老闫羊肉、小米滞销,我就主动上门帮他们做起推销员在微信上销售,平时哪家的电器出毛病了,哪位老人需要买药,有谁需要进城看病,大伙儿也会主动过来找我,虽说每件小事的背后都难免让自己破费,但我倍感欣慰,这都是人与人之间慢慢积累的温情。
“老李,过来喝口热水。”“李书记,到饭点了,吃了饭再走。”……虽然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每每听到乡亲们亲切地邀请,我心里总觉得热乎乎的!每当感觉到村民把我当做是自家人的时候,我更加觉得只有把心交给群众,群众才能把我当“我们村的人”,才能引领群众在率先脱贫的路上步伐迈得更大更快。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