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头乡凤凰峁村,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30人的村庄,宁静而淳朴。带着一份好奇,更带着一份责任,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走进了这个村,也走上了一条无悔的真情扶贫路。
用心摸家底
满怀信心,一纸任命书带我踏上了通往坪头凤凰峁村的道路。从家里出发到凤凰峁一程48公里,进村入户,上山下山,毫不含糊,在开始短短几天时间内就走遍了村内的角角落落。在与村民拉家常,与村两委成员促膝长谈了解情况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记不清自己究竟跑过多少趟了,但路上的每个坑坑洼洼,村里的每个山山峁峁都印在了我的脑海。村里人们一见到我,总会笑嘻嘻地问一句“回来了”,我的心里顿时暖暖的。
凤凰峁村山高坡陡,属于丘陵山区,自然水源缺乏,十年九旱,基本靠天吃饭,贫瘠的土地养育着1462口人。为了让贫困户一户不落,我白天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找人们聊天谈心,晚上再找村里的党员干部了解情况,又是入户调查,又是群众评议,最后公示公告,让人们觉得评定贫困户的过程是透明的,结果是公正的。最终,全村154户420名贫困人口的底子被确定下来了。
在这40多天的入户走访中,我也真正融入了群众中,感觉自己成了他们的一份子,和别人说起总是我们村长,我们村短,朋友们开玩笑说我彻底成了村里人了,连穿衣服的风格都和村里人接近了。听着这话,我心里却暖融融的。
爱心惠民生
自己从农村走出来,看着村里人们依然过着苦日子,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去年春节前夕,我多方联系吕梁爱心人士,为村里20名孤寡老人捐钱捐物送爱心,帮扶资金近7000元,这些老人拿着钱,感激的眼神,我永远不会忘记。这虽然从根本上拔不了穷根,但却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对脱贫更有信心。
当得知区里举办首届家政护理(护工)技能培训班的这个好消息时,我立即驱车前往了凤凰峁村。村中人们有好多外出打工了,而且居住也比较
分散,要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人们,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咱多辛苦点,哪怕一户一户跑,一个一个地打电话,也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到每一户。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村有50多名贫困户参加了培训,十几个护工已利用这项技能顺利找到了工作。
我充分利用自己在文化战线工作的优势,争取到600册图书,为老百姓打造了一间可以增长知识的“农家书屋”,又多次与市文化局联系,争取有线电视户户通名额,保证了村里有线电视就全覆盖。这样一来,村民们农闲时可以看看书,可以看看电视,不仅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获取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也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外,我还积极组织了离石弹唱、西山秧歌、戏曲等10多场活动,让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充满了欢声笑语。看到村民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去年腊月二十一,我带着区文化馆的书法老师一行数人来到村里,在农户家里摆开笔墨纸砚给大家现场写春联。一上午的时间,共写了300副对联,村里的人们都不用再跑出去买春联了。记得那天的雪下得特别大,路很滑,一起的男同事都说路太难走,不敢开车了,当我开着车进村后,他们都说我太二了,跟我冒着严寒也就算了,还得冒着危险。我指指那些拿着春联喜滋滋离开的村民们,笑了……
一件又一件惠民小事,点点滴滴温暖着凤凰峁村老百姓的心,他们对我这个女书记刮目相看了,都说这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这样的评价给了我更大的鞭策与鼓励。
全心帮脱贫
“怎样才能让那些贫困户尽早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正压在我心头的大问题。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我和村民代表坐下来商议,和党代表探讨,和支村两委成员研究,深入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措施,既要尽快脱贫,又要防止返贫。
在经过一次次大会小会的研究讨论后,我们最终决定把发展花椒特色产业和扶持养殖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我积极鼓励村里的能人温景山和雒建武,采取“能人+贫困户”模式,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并且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和雒建武种植合作社。在资金和政策的激励下,在这些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下,贫困户跟着干起来。现在,种植的350亩24000株花椒树和300多只猪羊已经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花椒树一颗颗栽起来,养殖的猪一只只壮起来,人们对脱贫的信心更足了。扶贫的路上,有阳光也有泥泞,在这条倾注了真情的路上,那些美好的记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