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我的结对精准扶贫故事——我为扶贫树标杆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冯志明 发布时间:2016/12/1 17:05:31

 

    坪头乡闫家坡村下乡工作队队长 冯志明


    说实在的,我是一个大忙人,早晨一起来就得去抽查街道清洁工作,到上班的时间去单位,安排处理单位的事情。有一次,忙着忙着居然把一个会议给忘记了。刚开始认为让我下乡扶贫是不现实的,但真正做起来以后,发现组织的考虑是完全正确的。
    我的扶贫故事,就是从区扶贫办要求三支队伍进村,精准识别贫困户开始的。
 

    摸底严上严


    在今年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的时候,我开始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为了精准斟别贫困户,我的原则就是坚决按程序办,坚决按政策办,要求精准就一定要做到精准。
    记得第一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前来参会的代表都不足三分之二,我想既然参会人数不达要求,那就讨论吧,下次人数达到要求时,再做最终的决定。认真讨论后,居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一户一户地走,一户一户地问。严格按照“八不进”原则,一户一户地评议,最后精准确定贫困户45户71人。
    摸清村里贫困户的真实情况,这是脱贫攻坚工程的基础工作,必须要严字当头。经过调查摸底这些工作的开展,闫家坡村人们对我有了新的认识,说我不怕惹人,严格按程序办,敢说敢做,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干部。

    措施实打实

    闫家坡村属于坪头乡,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土地面积3180亩,286户,771人,405个劳力。但目前在村里居住的仅有70户,143人,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没有工副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天气多旱少雨,农民人均纯收入2920元。
    这就是闫家坡村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家底,接下来,就该根据不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尽快脱贫致富。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一周认真细致的调研,走访农户,对闫家坡村客观现实的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我结合对山区农村规律性的了解,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坪头西山地区实际情况的建议意见,并形成了题目为《以精准帮扶促精准脱贫》的调研文章。在调研的同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支部、村委会议等形式,根据实际情况把这45户贫困户,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上和60岁以下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别按身体状况良好和年老体弱生病分成四小类。以这四小类为标准,再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分别制定出了核桃林管护脱贫、种植扫帚脱贫、培训就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兜底脱贫等几类具体帮扶措施。

    扶贫真对真


    根据闫家坡村现有1950颗核桃树的实际,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核桃裁剪、管护,扩大受益面,使核桃树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主要措施之一;动员村内剩余劳动力种植扫帚,并请专家进行种植培训,环卫中心对符合要求的扫帚包揽销售,作为帮扶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培训就业帮扶,请农技专家在该村进行种植业培训、养殖业及核桃树、枣树管护培训,提高村民种、养、管能力,作为帮扶贫困户脱贫的长远措施之一;通过劳务输出脱贫,安排贫困家庭中符合条件的劳动力从事环卫工作或就近到大沟煤矿打工,作为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兜底帮扶脱贫,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移民搬迁,捐款,捐物等帮扶措施,脱贫的差额部分申请兜底脱贫……
    这些措施制定出来就要落地生根,这才做到了真正的扶贫,村民也才能真正的脱贫。因为单位的事情比较多,加上下乡点的许多工作,有时感觉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但既然接受了任务,就要把它做的漂漂亮亮,做成标杆工程,这就是我做人的原则。
    随着一项项措施的实施,一些贫困户已经走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闫威顺今年就沾了扫帚的光,他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种植了几亩扫帚,认真听取专家培训,精心管护,年底符合要求的扫帚就有1700多把,每把扫帚3.5元,光这一项收入就能稳定脱贫。
    看着这些贫困户们正在通过努力走向致富之路,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只有贫困户真正脱贫了,老百姓才不会指着你的脊梁说三道四。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几十年的党龄,对得起组织给予的那一项项荣誉啊!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