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我的结对精准扶贫故事——我把村民当亲人,村民把咱当家人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刘艳峰 发布时间:2016/12/1 17:21:27



 

    坪头乡赵家山村第一书记刘艳峰


    去年7月,我有幸担任坪头乡赵家山村第一书记。
    赵家山村位于坪头乡东南面,由赵家山和蒿圪两个自然村组成,群众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
    到村后,我迅速组织召开班子会和群众代表会议,并与每一户建卡户见了面,谈了心,拿着意见开展实地踏勘,解决实际问题。
    听说来了开展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村民们纷纷找到我,要求将自己纳入“建卡贫困户”。这让我始料不及,也成了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道“坎”。村民薛某找到我说,她丈夫患病,三个小孩读书,外面欠下不少债务,希望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我通过侧面调查,了解到她家人均年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不符合贫困户标准。我多次上门,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消除了她的疑虑,同时为她解决了部分医疗救助。通过大量的工作,最终精准识别了三溪村贫困户117户,422人。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经过走访调研,我把着力点放在了已经在村里铺开种植的核桃林上。但如何更好的管护?如何拓展销售渠道?这是制约该村核桃林发展的根本。说干就干,村干部们组织1000余人次,连续十几天与群众一起除草、耕地800余亩,整树坑20000多个,刷白2000余亩、40000多株核桃树,去年该村核桃大丰收,达到种植以来的高峰70000余斤,极大地带动了村民们的信心。
    为了能将核桃销售出去,我自掏腰包带领村支书、主任及村民代表到汾阳、中阳、临县等地深入了解核桃深加工技术。在汾阳栗村更是潜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使用核桃去皮机,无形之中加强了两村在联合拓展核桃销售渠道的合作。考察学习后,该村立即购买了一台核桃去皮机,帮助村民迈出了核桃加工自动化的第一步。
    村里留守妇女农闲时节无事可做,如何让他们也加入致富的队伍?我抓住离石区免费家政护工培训的机会,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积极引导她们参加培训,并帮助他们在培训完后与家政公司签订用工意向书8份,仅此一项一年为每户增收了5000余元。
    为方便村民与村干部及时沟通,我组建了赵家山村微信群,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联系方式制成通讯录,发放到每家每户,保证村干部手机24小时畅通。同时,充分利用“工作优势”,向离石区民政局了解相关政策,去年为全村4名贫困大学生申请到每人每年5000元的助学款,让贫困生顺利入学;积极宣传“雨露计划”,为全村在校的20余名中专生每人均领取了2000元的助学资金。为确保群众温暖过冬,都能领到取暖补助,我走村入户核对登记名单,自掏腰包对3户贫困户家庭给予每户200元救助。春节前,在离石区民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向有关部门申请到白面30袋、被褥20床,全部用于慰问贫困户……
    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扶志,利用空闲时间我起草并制定了《赵家山村精准脱贫三年规划》,分别对贫困户分布、项目需求清单、帮扶项目工作等进行了详细总结,同时,创新制定了村级班子例会、请销假、发展积极分子入党、“三会一课”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深入发展。
    作为“第一书记”,我有机会到农村工作,近距离接触广大农民,这既是党组织给予的机会,也是赋予我的责任。一年多来,虽然也做了几件看得见、摸得着、惠及群众的实事好事,但离我们自己的目标,离老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把这个小村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踏踏实实地把心思用进去,把身子俯下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继续带领赵家山村村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努力前行。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