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坡村位于中阳县下枣林乡的西部。这个村,有一位深受村民欢迎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叫梁帮龙,来自北京。
梁帮龙今年33岁,浓眉大眼,身材高大,做事利索。
“阳坡村面积6.25平方公里,有阳坡、龙天庙、野鸡塘和许家梁4个自然村,离县城10公里,耕地2347亩,村民231户,626口人,夏天常住人口72户160人,冬季常住人口47户90人,2015年低保户61户63人……”阳坡村的情况,全在梁帮龙脑子里。
真蹲实驻:找准帮扶突破点
1月21日,从北京来到阳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这位年轻小伙做的最大胆的事儿。
到阳坡村当第一书记之前,梁帮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的团委副书记。初到阳坡村,村里就议论开了:“听说这次来的驻村干部是从北京来的,还是大学老师,这城里头住惯了的人,也就走个过场,怎么会住在咱这山沟沟里。”乡里要给梁帮龙安排住宿,他委婉地拒绝了。就在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的时候,梁帮龙已经悄然住进了阳坡村村委:一间破败的平房,一支陈旧的单人床,一张简陋的办公桌,一支老式文件柜,没有卫生间,也没电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陈设。
梁帮龙暂别都市的繁华,一头扎进了大山中,用他的话说:“此刻我已经是阳坡人。”梁帮龙到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村民,了解村情民意。他认为,扶贫工作决不能仅凭着一腔热血,不能脱离当地实际和村民需求,要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得找准帮扶“突破点”。
梁帮龙本不抽烟,但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口袋里时常装着一盒烟。他说:“敬上一支烟,话题就打开了。在老百姓家的炕头上坐坐,听听百姓的所需所求,帮他们出出主意,大家才能真把你当这个村的人。”
每到一户,梁帮龙都要对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写在本上,记在心里——
“李润花,50岁,低保户,腿部有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主要依靠丈夫种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全家年收入不到3000元。”
“许秋成,贫困户,老伴患间歇性发作精神疾病,二儿子遇车祸导致残疾并离异,小儿子患有癫痫。”
不到一个月,梁帮龙走遍了阳坡村的每一个角落。语言不通,他就拉着村支书许建忠当“翻译”。在他的工作日志里,村子里哪家穷,穷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村子里哪儿需要整改,村子里哪儿存在什么问题,都了然于胸。
有人说,驻村干部是漂在水面上的油,沉不下去的。梁帮龙硬是用自己的一双脚,让自己沉了下去。“组织派我来干什么?既然来了,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梁帮龙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驻村期间,把家底摸清了,计划定实了,项目立住了,即使自己以后离开了村子,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也不会变。
真抓实干:基层党建不含糊
走访结束后,梁帮龙这才明白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村民生活艰辛、生产力发展停滞,狠狠地揪着他的心: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谋生,村内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没有致富意愿。贫困户大部分是因病致贫,整个家庭因此背负沉重的包袱。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不能健康成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精准扶贫,这样涣散的精神面貌可不行。当务之急必须把基层党支部建强,有了堡垒,有了先锋,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村子里才有精气神儿。梁帮龙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把村党组织阵地树起来。
由于长期无人重视,阳坡村村委办公室屋顶漏雨、电线短路、门窗年久失修,灰头土脸的村委大院,和过去阳坡村村民的心一样,冷冷清清。梁帮龙至今对第一次来到阳坡村村委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梁帮龙找来了工具,挽起袖子收拾起了这个院子。他先后为村委办公室修好了电灯,粉刷了墙壁,吊了房顶,购置了书桌、书柜、沙发、茶几,立起了制度标牌,绘制了墙体图画……一番倒腾后,村委会大院焕然一新,村里的会议和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党员干部找到了主心骨,老百姓有了依靠,阳坡村的发展方向也随着大院里的讨论声而逐渐清晰。3月13日的党员大会上,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人都纷纷到场,与梁帮龙在阳坡村未来的发展上,统一认识,集思广益。会上,梁帮龙说:“人活着要有精气神,基层组织也要有精气神。咱们都疲疲塌塌的,群众咋跟着咱干?咱们支部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率先垂范走前头!”5月19日,梁帮龙又特意到中阳县城,邀请本村在城里的优秀乡友进行座谈,征求他们对阳坡村建设发展的看法建议。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针对阳坡的实际,刮起一场“头脑风暴”,一大批好点子浮出水面。在梁帮龙看来,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梁帮龙说,要想脱贫致富,离不开常年在外打拼的乡亲们的支持,为了将身处各地的所有党员干部凝聚起来,梁帮龙还组织建立了“幸福阳坡,先锋带动”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可以随时将最鲜活的信息、最新的扶贫政策传达给大家,也可以随时与乡亲们交流讨论,共同为阳坡的发展出谋划策,千方百计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
乡亲们都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让大家真正看到了希望。”
梁帮龙说:“蓝图不是空想出来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在阳坡村的发言权。”
真金白银:产业扶贫拔穷根
阳坡村穷,穷在没有集体经济,穷在没有村办企业,别说企业,村里连个手工作坊都没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全是靠天吃饭和外出打工。
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梁帮龙首先想到的是帮村里发展产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梁帮龙开始琢磨。阳坡村地势高,路窄难行,卡车难以驶入,四个自然村就有三个没有自来水。发展种植、养殖业都行不通。为了找到一个适合阳坡村发展的产业,梁帮龙搜肠刮肚,把能请教的人问了个遍,把能想到的法子试了个遍,把能投资的企业拜访了个遍:有的嫌阳坡地偏路远,不愿去;有的怕阳坡基础太差,收不回投资;有的嫌投资环境不好,净惹麻烦……
在一次与仁味仁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艳军的对话中,令梁帮龙茅塞顿开。他发现,枣夹核桃作为当前群众喜爱的休闲食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在生产中,中阳县现有的几十家枣夹核桃企业基本是从外地进购核桃仁,而中阳的核桃却大量销售到外地,没有合作社来进行核桃仁初加工。梁帮龙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而且,核桃仁初加工技术含量低,可以有效利用村民的农闲时间,核桃仁便于贮存和运输,十分符合阳坡村的实际村情。
这个想法令梁帮龙兴奋,在与大家商量后,村“两委”十分认同梁帮龙的思路,也叹服梁帮龙的精神,在大家的共同筹措下,前后投入13万元,成立了惠阳农副产品初加工合作社。
“如果以保底价收购村民们的核桃,村民每户可增收300元,如村民一天可以剖20斤核桃仁,可保证每月稳步增收1200元……”9月底,赶在核桃收获的季节,合作社正式投入使用了,项目和账目,投入和产出、一点一滴,梁帮龙都算得精精准准、清清亮亮。
只要经济动起来,什么事都好办。梁帮龙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大。他不断对自己说:“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就能挣到钱,农民有钱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阳坡村的脱贫道路,在梁帮龙的规划下,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下一步,他将加大与当地帮扶企业的合作力度,以“公司 +合 作社 +农 户”方式,通过“借羊还羊”模式带动村民致富。按照每户养30只母羊计算,每户可至少增收5000元。
阳坡污染少,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小米,必定能卖个好价钱。村里已成功流转100亩土地进行秋后施肥,为明年种植小米奠定基础。据统计,小米以每斤5元售价计算,每亩比种玉米会至少增收500元。
……从此,村民们几乎每天看到的都是梁帮龙繁忙的乡村生活剪影,此时的梁帮龙,也更加深刻体会到组织派驻自己下村当“第一书记”的用意。
真情实感:一片丹心赢口碑驻村干部如何接地气?第一书记如何服务群众?如果放在从前,这位“80后”小伙或许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然而,经过近一年的锤炼后,这位来自北京的年轻干部心中也自然有了答案——脚上沾多少泥,就能给群众办多少事。
说起梁帮龙,乡亲们个个竖起大拇指。村民康二汝说:“梁书记刚来,就忙着到家里走访,可亲切了。”村民王金元说:“梁书记帮我们筹建了核桃仁加工合作社,给我们想了不少致富的好路子。”村民任候应说:“梁书记给我们安装了路灯,修了路,还通了自来水,件件都是大实事。”村民雷候应说:“梁书记从刚来到现在,一天都没闲着。”……
一桩桩、一件件事,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村支书许建忠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梁书记:“小伙子不仅能力很强,而且特别能吃苦,为了帮村里争取资金,跑手续,他就坐着我的摩托车山上山下来回跑,这样的驻村干部我们觉得可靠!”他的话正道出了阳坡人的心声。
中阳县挂职副县长李建伟是这样评价的:“梁帮龙做扶贫,是带着感情的。无论何时提起阳坡,他都称‘我们村’。用情、用心、用力,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
中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薛有宁说:“梁帮龙综合素质很高,在村子里能住下,住得住。工作上思路很清,踏实能干,在县里头,不少部门领导都认识他,这样的干部,为助力脱贫攻坚、维护村内和谐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今的梁帮龙,言谈举止间已经成了正儿八经的“村里人”,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创业的日子里,他经历着人生中的一次蜕变。如今的他,可以自豪地说出:“为群众做事,无怨无悔,谁让我是名第一书记!”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