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村位于曹家垣乡西南17公里处,全村有31户贫困户共83口人......”下庄村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刻在第一书记郭小强的脑海中,带着一份责任,走上了一条真情扶贫路。上任伊始,郭小强坚持住农家、知民情、解民难,和两委班子一道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客观实际 找穷因
信息闭塞,因“讯”致穷。下庄村委三个自然村地域偏远,都为传统的农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小孩们也迁出村去上学了,留守人员都是些老弱病残,生产能力低下,部分老年人受“好出门不如歹在家”思想的影响,一辈子最远去过乡镇赶集,不愿外出。加之,互联网未延伸到村里,信息只能靠手机和口口相传。
条件艰苦,因“病”致穷。直到现在,下庄村有些田间路依然无法开通,全靠“肩挑背背”。因此,大部分人在年轻时“苦重”,早早的便由于关节炎疼、腰疼,45岁以后便“药罐不倒”,长年吃药治病,落下“穷根”。
文化素质低下,因“教育”致穷。村民自身素质低下,造成“种地无科学含量,打工无技术含量”的后果,导致无法增加收入。此外,因孩子上学费用大,有的在县城租房,有的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压得无法翻身。
产业结构滞后,因“市场”原因致穷。当地以红枣为主导产业,但连续几年,因天气原因红枣欠收。近两年红枣喜获丰收,由于价格问题,去年一年红枣仅为每斤0.20元,增产不增收,打击了村民的信心。
对症下药﹃拔穷根﹄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郭小强围绕加强下庄村党支部建设,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村两委班子例会制度和学习制度。另一方面全面恢复“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至少一次支委会、每季度至少一次党员大会,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坚持每季度上一次党课,极大的提高了两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整村脱贫摘帽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阵地建设,助推脱贫进程。下庄村村委会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狈不堪。为此,郭小强与驻村工作队县广播电视台投资10000元进行了维修,对院落进行了硬化处理,并配备了图书室和一台47英寸的彩电,投资900元,购买“两学一做”相关书籍、笔记本。其次先后投资8000余元制作版面。下庄村饮水工程,张小强千方百计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于2015年,争取扶贫办资金10万元,经贸局资金8万元,电视台出资1万元,完成了下庄村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下庄村61户191口人饮水困难的问题。2016年又争取扶贫办资金2万元解决了村民自来水入户的问题,同时争取了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5万元,对管路进行了完善和整理。
如今,下庄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怎样才能让贫困户尽早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郭小强一次次的和村民代表坐下来商议,和党代表探讨,经过一次次大会小会的研究讨论后,最后决定已扶持养殖业为脱贫致富突破口。随后,郭小强便开始跑上跑下的争取,已成立了一个“下庄养猪专业合作社”,计划组建3个1500头猪的高标准养殖家庭农场;成立了“石楼县下庄村顺天有机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有机、绿色和纯天然、特色种植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形成一个良性产业链。
目前,郭小强正在规划和组织贫困户申报20到30户的散养鸡专业合作社;和通信部门联系接通网线,发展5到8户本村电商进行线上有机产品推销;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每个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增强就业竞争力。“扶贫一直在路上,我的心一直在村上。”这便是郭小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