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要把人心聚起来 先把班子建起来”——记方山县麻地会乡大西沟村第一书记李颖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肖继旺 李静 刘方雪 刘晶晶 发布时间:2016/12/23 10:41:29

    寒冬季节,笔者走进方山县麻地会乡大西沟村。迎面碰到了今年79岁的张侯眉老人,问她认识村里的李书记不?她激动地说,“认识,李书记她可是个好人了,初次到我家看到我惶就给了我100块钱;不是因为给了钱我就说好,是她去年还请的市里的医生给我们村里人看病,请的市里的歌舞团为我们村里人演出,听说演出的费用还是她自己出的了。”还不等老人家说完话,一旁在场的75岁老人田文喜说,“为了给我们村里修大桥,李书记还通过县里的众筹活动,筹的3万元钱,听说获得了个最佳创意奖,给了1000元奖金,这1000元奖金她准备为村里的每户人家做一张宣传党的政策的日历。不止这,去年她还和省专家为村里申请到医疗器械1台,听说价值还4—5万元了。”来到村里的活动室,见到了该村今年73岁的老会计侯海云,“村里修起了文化广场、硬化了田间路、建起了光伏发电站,看着昔日落后脏乱的村貌如今换了新颜……”他如数家珍般说起村里的变化。
    2015年8月,市接待办副主任李颖来到大西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没想到在村里开个会竟有这么难。第一次开会,24名党员只喊来了3个,其他人不是拒绝参加,就是手机打不通。
    “没有党员,第一书记就是个‘光杆司令’,怎么带领大家脱贫?”在李颖看来,第一书记再有能耐,也只能管得了一时,大西沟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最终还得靠村里强大的党组织。
    大西沟位于方山县北部,共有村民264户729人,近三分之一是贫困人口,2015年人均收入仅2700多元。
    由于与邻村石湾村有土地纠纷,经常引发冲突,村里一直没人愿意当村干部。村民们说,这些年大西沟只有1名村支书,连村主任都没有,几乎从来不开会,村里很多事情没人管。时间一久,人心就散了,村干部则被调侃为“两手一把泥,脚踩西瓜皮,能抹就抹,能就”。
    “要把人心聚起来,先把班子建起来。”在李颖的带领下,大西沟村终于配齐了“两委”班子,选出了空缺多年的村主任,她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每周例会等制度,设立第一书记意见箱,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改善党群关系。
    为了赢得信任,李颖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并找到所有党员,结合每位党员的工作特性、年龄结构,和他们交流对村情村务的看法;同时向民政部门申请到被褥、白面、轮椅等物品,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并争取财政资金,给村民们建起了红白理事厅、村幼儿园、党员活动室等场所。
    今年,大西沟不仅成功申请到1个1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增加集体收入12万余元;还在李颖的帮助下,引进了一个万头养猪场,建成后可带动两个村整体脱贫。
    这让世代贫困的大西沟村民重新看到了希望。5月17日,大西沟村召开“两学一做”动员会。这一次,留在村里的党员悉数到场,不仅认真听、认真记,还踊跃参与讨论。
    “只要不耍花架子,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群众就买你的账。”李颖说,现在开会用大喇叭喊一下就行,不用再挨个打电话,在外打工回不来的也知道请假了,我们就在电话里向他们传达会议精神,保证覆盖到所有党员。
    眼下,大西沟村脱贫致富的新思路醒目地书写在党员阵地活动室的图板上。那就是中药材项目壮大实力,农业、劳务、光伏产业促进增收。
    “为了让我们农民种植中药材,我们还去安徽、毫州、河南西峡参观考察了中药材市场和香菇培植基地和生产车间。让我们农民对种植中药材和培植香菇心里有了底。”45岁的培植蘑菇能手高宝成如是说。“李书记为村里争取到了2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万元文化广场建设资金,10万元修水渠资金,3万元培植香茹、食用菌资金,完善田间路2公里的5万元资金,为红白理事厅配备了餐桌12张、椅子120把,她的这一举动赢得的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吉平一五一十地数出了李颖办了的惠民实事。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李书记到村后,在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的同时,为全体党员上党课,并深入农家了解村情。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统一了村民的思想,让大西沟村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银平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紧接着他又道出了村里脱贫攻坚带来的新气象。“你看这是刚刚建成的100KW光伏发电站,那是总投资1205万元的大象集团万头养猪厂,这不还有正在建设的大西沟大桥……”
    “大西沟新建的万头猪厂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推进,形成了‘政府推动、金融支持、农户参股、扶贫贴息、公司经营’的‘大象模式’。贫困户不用垫付一分本金,只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即可在邮蓄银行贷款,作为入股资金,年收益15%的分红。这一模式可带动没有资金的贫困户增加收入,同时又可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从推行情况来看,贫困户养殖积极性非常高。这个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李颖谈出了村里发展养殖的脱贫模式。
    人心齐了,带动效果就强,村民们就愿意跟着走。去年,大西沟村一共有150人实现脱贫,今年有望全部摘掉“穷帽子”。说起这些变化,62岁的侯春林感受深刻:“以前就村支书1个人,有初一没十五,就是想做也能做成个甚,现在有事大伙一块商量,集体讨论决定,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怕脱不了贫?”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