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拔掉穷根子 过上好日子”——记省农业厅派驻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第一书记贾彬良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贺丽云 发布时间:2016/12/27 16:46:25

   “人均一亩地,糊口都很难”这是临县大禹乡府底村过去的窘境。去年,该村来了一位血气方刚的80后小伙子,他在为村里“输血”的同时,带领村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种养加”产业。目前,该村特色产业搞得风生水起,他也从一个受人质疑的“外来和尚”炼成了一位百姓拥戴的第一书记。他就是我省农业厅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贾彬良。

    一诺千金得民心


    府底村位于苛大线东侧一公里处,属纯农业村,全村1055亩地,1017口人,居于南北两山之间的一条沟内。冬日的暖阳洒在村委大院,在堆积如山的木屑前,村民们一边热火朝天地制作着菌棒,一边对前来指导帮忙的“小贾书记”问长问短,并争论着去谁家吃晚饭。一年前的他可没受到如此抬爱。
    “你们是来镀金的、走形式的,甚也干不成,两年时间很快就混过去了。”一位村民说。去年8月14日,贾彬良担任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便碰了一鼻子灰,使得这位戴着眼镜、略显斯文的小伙脸上火辣辣的。“如果真的啥也干不成,岂不是让全村老百姓戳脊梁骨吗?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贾彬良暗自痛下决心。当天,在村委办公室几十号人面前,他郑重表态:今后绝不说空话、大话,踏踏实实为村里办实事,带领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简单安排好食宿后,贾彬良便换上一身运动装备,开始走村串户、上山钻沟搞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调研中,贾彬良常见村民人背肩扛,走在摇摇欲坠的羊肠小道上。看到仍然靠天吃饭,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如此艰辛,“对我心里的触动很大,”贾彬良说,他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并及时与省农业厅领导反映,多次沟通争取帮扶项目。随后,省农业厅相关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进行调研并组织省市县专家赴府底村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投资280多万元,修整山田间路、平整河滩地、新打机井、修护堤坝等基础建设,他带领测量人员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测量,顺利完成规划并通过评审,目前各项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全村老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根据多次研究、推敲制定下来的帮扶措施和脱贫规划,贾彬良多次到相关单位争取帮扶项目并进行对接。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重要项目,他连续半个月辗转于多个相关单位进行申请、对接,整个人“脱了三斤肉”。“就算再难我也会坚持,就算倒贴钱我也要把事办成,决不能失信于老百姓。”每次遇到困难,贾彬良都暗暗告诫自己。
    牵线搭桥做“红娘”。任职一年多,贾彬良多次奔波于府底村与省农业厅之间,他将村里情况和村民的所想所盼及时和单位反映,引起各处、站领导的重视,他们用各种形式为贫困户送来温暖。今年,省农业厅包府底村的领导关建勋厅长亲自到村慰问贫困户并带来扶贫资金;春耕备耕前夕,贾彬良与省农业厅各处、站领导沟通,给全村农民免费发放了价值30多万元的复合肥、地膜等农资;“六一”时,他联系相关单位和爱心人士为村里小学生捐赠了价值5300多元的经典文学名著和8500多元的学习、体育用品;中秋节,他联系爱心人士和自筹资金为村里困难户送去月饼等慰问品……
    “小贾书记把我们村搞得红红火火,为我们村办了很多实事,全村老百姓都很喜欢他!”该村会计曹连喜说。

    五大产业拔穷根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贾彬良恪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的原则,在“输血”的同时,结合该村的地域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等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带领村民发展水果、畜禽、蔬菜、旅游、干果五大特色产业。
    府底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种植水果,在全县很有名气。后来,由于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观念守旧等原因,水果产量低、品质差,目前一斤只能卖到几毛钱。“再也不能‘抱着金碗讨饭吃’!”贾彬良说干就干,先后八次邀请省、市、县专家利用晚上时间为全村果农开展果树修剪技术培训,并于今年8月份带领村民赴隰县果园示范基地考察,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
    “人家隰县采用新品种‘玉露香’,再加从国外引进的‘基部三主干、自然开心型’修剪法和标准化管理模式,一亩收入3万元,我们才6千块,人家是我们的5倍哩!”刚从隰县考察回来,从事果树修剪40多年的“土专家”曹建昌伸出一个巴掌,感慨万千地说。问及府底村能否仿效时,老曹斩钉截铁道:“人家的品种就是好,技术就是高,咱村人一定要换换脑子,向人家看齐!”村主任曹云勤算了一笔账:“我们村户均一亩果树,如果按隰县模式去发展,户均年收入将增加2万多元,脱贫致富不在话下。”目前,全村已经栽植400多亩“玉露香”梨树,三年后,它们将成为全村老百姓的“摇钱树”!
    “我们还要扩大规模到3万只,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在该村明德养殖专业合作社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鸡场内,负责人张云德说。当初,贾彬良帮其联系厂家购进蛋鸡1万只并每只补贴3块钱,还帮其免费培训技术人员并发放劳动技能证书,目前已经投产,吸纳了10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
    依托府底村小有名气的大蒜、辣椒,贾彬良积极争取省里资金40多万元,建起了40个大棚,计划发展蔬菜、食用菌,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按正常情况计算,一个棚纯收入2万元左右,脱贫致富不发愁!”村民秦继连满怀期待地说。依托大蒜、辣椒这一种植优势,村里还成立了山里红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0余户贫困户,贾彬良帮其开网店,联系参加北京、山西、汾阳等农产品展销会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子帮其“吆喝”做宣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善庆寺坐落于府底村,该寺香火旺盛,年客流量可达10万余人次。依托这一旅游资源,贾彬良多次开展宣传,发动村民建设农家乐,培养特色手工艺等,以旅游带动土特产品、干果、水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收入;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贾彬良计划将现有的200多亩核桃树和红枣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修剪并进行品种改良。
    “这五大产业将会陆续受益,我们村定能如期脱贫!”村支书曹抗明信心满满地说。

    党建领航促脱贫


   “这位第一书记是个实干家!”近日,省里相关领导参观了府底村的党建资料后高度评价。从两本见人、见事、见细节的民情日志、工作日志到有时间、有规划、有落实的工作台帐,再到20余盒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的党建资料,浓缩了贾彬良驻村以来扎扎实实、兢兢业业走过的每一天、每一步。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大禹乡党委书记陈绍文说。目前,该乡26个第一书记掀起了向贾彬良学习党建工作的热潮,其他乡镇也纷纷前来“取经”。
    驻村以来,为了进一步增强府底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贾彬良先后走访慰问了全村23名党员,在联络感情的基础上,倾听其脱贫建议意见、了解其思想动态,并进行分类指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贾彬良按时召开专题研讨会、党员会议,采取讲党课和个人自学等方式,重点学习了《党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扶贫政策》等,编制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简报并撰写了心得体会;编制了47期图文并茂的府底村工作简报、17期党员干部会议纪要;组织党员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等教育片,印制了《党员学习资料》等;在建党95周年之际,组织党员在“四·八”烈士纪念馆门前重温入党誓词;为老百姓发放了《二十四节气与山西农事》等书籍;依托党员活动室、大喇叭、墙体标语等载体和亲自上门沟通的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思想教育,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消除贫困群众单纯依靠政府资助的“等靠要”思想。
    通过学习教育,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普遍有了紧迫感和使命感,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全村老百姓也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党员,在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有了一种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支委委员杨峰感慨道。“作为村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让利于民,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村支书曹抗明说,目前该村班子非常团结、稳定。2015年,府底村党支部被吕梁市委评为“五星级农村党支部”,贾彬良也被评为优秀驻村干部。
    “在接下来一年的任期里,我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府底村拔掉穷根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贾彬良说。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