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想方设法往县城调,是为了冲出大山。如今为了脱贫攻坚,竟跑到更远的深山来了。”说起自己的经历,方山县城建局城镇工作站站长杨强强调侃了一下自己。他在秦家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的酸甜苦辣都藏在了浅浅的笑意中。
不忘初心,关注民情,当群众的贴心人
秦家坡村分为上、下两个自然村组合,位于县城西部偏远山区,全村122户,314口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0户,138人,距县城不足30里。村内基础实施建设滞后,村民缺乏致富渠道。2015年8月,派驻圪洞镇秦家坡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杨强强不畏秦家坡村山高路远,走家入户和村民促膝交心,细致摸底排查,建立贫困户档案,做到人口数量清,致贫原因清,贫困程度清,家庭需求清,为实施精准脱贫工作赢得了第一手信息材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村里贫困户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祖祖辈辈就这样,发财致富不是咱山里人的命。
走家串门与贫困户拉家常中,发现有的抱着以穷就穷,破罐破摔,宁愿受穷也不愿受累;有的对政策一知半解,观念守旧;有的对新技术不愿学、不会学、不想学的问题比较突出。
“只有让知识装满脑袋,才能把钞票装进口袋。”他便组织居住村里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登门入户宣讲《法律基本知识》、《科技致富》、《精准扶贫优惠政策问答》等宣传手册;办起了科技兴农相关宣传展板;村广播定时宣传讲解扶贫政策、致富信息、法规条例等教育材料;定期开办夜校,由“村委”成员辅导讲座,在点滴灌输、悉心点播、深入引导中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和致富创业“造血”能力。
“信鬼信神,不如信科技;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说起村如今的变迁,一位耄耋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祈福要祈党的福,记功要记扶贫工作队的功。”
当好“主心骨”激发脱贫攻坚的内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村“两委”班子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胜败和质量,抓班子、育后备、建制度是我的首选,否则个人再大的抱负和美好蓝图都难以完成。”说到党建工作,杨强强深有感触。
驻村后,他着眼把支部威信竖起来,把村干部能力提起来,把堡垒作用激发出来。在摸清村情的基础上,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了《秦家坡村脱贫攻坚发展规划》《秦家坡村2016年脱贫计划》,并积极协调相关项目建设,尤其是对贫困户搬出大山“挪穷窝”进行思想疏导。
在这里,祖祖辈辈早已习惯了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生活。多数村干部存在墨守陈规之“旧”,部分群众存有不思进取之“旧”,死守一亩三分地,看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迈过去就是路,迈不过去便是坎。杨强强积极作为,坚决响应县委扶贫移民搬迁政策号召,千方百计带领班子成员用行动构筑贫困群众的幸福家园。
要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搬出大山,实现长效脱贫……”这是杨强强和县乡干部反复动员常讲的话。
在动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一些群众心有疑虑,担心搬迁之后生存、生活困难,不愿搬,报名户数起初与镇下达41户相差很远。于是杨强强与县镇下乡干部挨门逐户到应搬迁对象家里交心沟通,苦口婆心引导他们打开眼界,敞开心灵,促其发自内心地渴望搬出大山,摆脱困局,确保珍惜千载难遇的机遇。耐心讲移民政策,细致分析利弊,尤其让贫困群众升华认识异地搬迁不是简单建房搬新家,而是通过“四方五共”把大家生活习俗、文化遗存等完整地搬出来,唯如此,方能在搬入地真正稳得下来,谋划发展,防止返贫。清风劲吹,层林尽染。原不想搬迁的贫困户消除了后顾之忧。贫困户赵芝云情不自禁地抹着眼角热泪说:“没想到我赶上了好政策,还是共产党好,惠民政策精准脱贫好啊!”
扑下身子解难 村民心中温暖
人们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杨强强深知村里基础设施尚未健全,村集体没有资金,要为民办一件实事,都需付出更多的艰辛。
秦家坡村分为上下两村,相距2里多路。由于原抽水管道长年失修,上村的上百人吃水靠人挑畜驮,渴望能解决人畜吃水的梦想一直未能解决。他便多方奔走,从县财政“一事一议”领导组与县扶贫办争取回12万元资金,重新更换抽水泵,更换铺设长达1100米的自来水管道,并新修建了五处取水点,改善了行走路,选派专人管理,使人畜吃水既卫生安全,又方便实用。
说起杨强强,不少村民激动的话语像秋天的葡萄一嘟噜一串的:“咱杨书记到俺村后,就挨家挨户串门了解情况,问有啥愁肠事,急办事,他都记在本上。”不等笔者询问,许多村民打开话匣子如数家珍……
核桃丰收了,村民们喜悦中有添了愁肠,那就是要卖个好价钱,核桃去皮费工费时,杨强强与局领导商议,出资了8000余元购回两台核桃脱皮机供村民使用。67岁的村民秦银喜动情地感谢,还又夸起了杨书记争取到局机关3000元购买扩音设备和4个大喇叭,使寂静当年的山村又活跃起来;刚入冬,又是杨书记从县民政部门联系协调将新棉被、棉衣送到6个五保户家里,帮6户残疾人每人每月享受到50元的补助金,免去办理证件跑路之苦。
贫困户刘福旺年已六旬,子女都不在身边,产下的400多斤小米卖不出去,又是杨强强帮其如数销售。
“知民重在知心,知心贵在用心”,杨强强时时刻刻牵挂着家家户户的冷暖,特别是常常到贫困户、孤寡老人家里走走看看,了解生产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和急需要解决的事,能自己解决的及时办,实在解决不了的迅速向局领导反映争取早解决,不容一丝的怠慢和犹豫。正是凭借着他的一颗爱民之心,他的事在村内外传为佳话。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