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季节,走进石楼县义牒镇石家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镶嵌山间的整齐窑洞,一颗颗果树点缀在蜿蜒起伏的山坡上,过去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挣钱养家苦无门,天干地旱愁死人”,哪家要娶个媳妇都是令人头疼的小村落。
从2015年7月开始,山西晋能集团派刘金虎驻石家坪村任第一书记,指导该村扶贫工作。他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仅2015年,就争取到涉及交通、电力、文教、民政、治安、乡村建设等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石家坪村位于石楼县县城西向21公里、义牒镇镇政府东向9公里处,处于石楼全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线之下,是石楼县典型的贫困村,全村绝大部分群众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村民居住条件差,存在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给农副产品的运输销售带来极大不便;农业基础设施差,村里缺少水泵水管等设备,面对春夏持续干旱只能望天兴叹;出行道路弯曲狭窄凹凸不平,汛期损毁特别严重;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能力弱,缺乏开拓创业的勇气和魄力。
作为市派第一书记,从城市到完全陌生的村庄开展工作,刘金虎面对的情况简直是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他只好采取“土办法”,勤走访、深调研,一天到晚待在村里,与群众“零距离”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共商脱贫、共话和谐,全村的人口、劳力、收入、学生入学情况等一一印在他的脑海里,为下一步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计划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刘金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理清了发展思路。
忙“输血”、促“造血”,抓好精准扶贫
“没有产业作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个‘空壳’,再好的村子也是‘空架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刘金虎说,“我既然来这儿扶贫,不能只给村民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不但要为这里‘输血’,更要让这里能‘造血’。”
刘金虎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结合县里制定的十二项脱贫攻坚项目,在石家坪村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结合全县“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发展思路,在沟坝地、荒城地、林下地做文章,发展单季槐、连短等中药材种植,使之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型产业。在沟坝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及时引导村民改变种植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的传统习惯,引进优质高效的单季槐等新型品种,尽快形成规模,使之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型产业。自然村荒坡面积广阔丰富,根据坡度成形情况初步测算统计有效利用面积可达到一万余亩,刘金虎结合该村土地大多是背阴地的特点,动员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部分单季槐,发展部分连翘等中药材,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群众增收的空间。在介莫林区山脚下打坝蓄水,灌溉周边400余亩耕地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养鱼业,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一系列产业扶贫计划的实施,石家坪村在刘金虎的带领下实现了从“帮扶点”到“示范点”的华丽嬗变。
修道路、建水坝,助推乡村建设
针对该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刘金虎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抓住国家政策性“一村一井”项目,解决村里人畜吃水问题;整体规划,协调争取,架起便民桥,拓宽乡间路,发动群众集中民智维护好现有的基础设施。针对目前人畜吃水工程、通村公路、田间路等无人维护、毁损严重的现状,发动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通过村民议事,采取村户集资、义务投劳等形式探索出一套村民自我管护机制,形成公共设施人人爱护、人人管护、人人受益的长效管理模式。
此外,刘金虎干劲十足,两年来为村里调整了多年没有调动的耕地,整修了田间道路,开挖、疏浚灌溉沟渠,填埋整理村里的废坑,新添耕地多处。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