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刘建全家的牛棚里,他正在牛棚忙着铡饲草。
“柴胡杆子和苞谷(玉米)混在一起,牛吃了不容易得病,柴胡的药性能治感冒,对牛也是一样的。”刘建全一说起养殖上的事,立刻从沉默寡言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今年50岁的刘建全是离石区信义镇回龙塔村村民,家里共两口人,由于缺资金、缺技术,只能在家种着4亩薄田,一年到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由于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2014年刘建全被回鉴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成了贫困户,但刘建全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怎样才能挣钱成了他每天萦绕心头的问题。村里山多坡多,种地不行,养殖总行吧?就这样,刘建全一打起了养牛的主意。
说干就干。2014年,他向亲戚借了8万多元,从外地购买10头牛犊,在村里搞起了养殖。由于第一次涉足养殖行业,加上缺乏技术支撑,刘建全养殖的这些牛还没给家里带来收入,三年内,小牛犊就病死了几头。更可悲的是2018年,自己腰间盘突出,做了手术,虽然医药费花费4万多元基本全报销,但还是把养殖的牛全部卖掉,收入刚刚够本。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在刘建全家得到了落实。2018年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本着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积极帮助脱贫户谋划增收渠道。根据刘建全因身体原因无法干重活、对养殖仍然感兴趣等现实情况,建议他再次走养牛致富的道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刘建全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贷款5万元,购买了8头大牛积极在家搞起了养殖。经历了第一次的尝试,刘建全积累了经验,也攒足了劲头。此后,高建全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放牛,中午匆匆回家吃个饭,下午继续干直到傍晚才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学习,加上畜牧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刘建全逐渐掌握了养牛技术。
经过精心饲养,如今,刘建全家里的8头成牛膘肥体壮,7头小牛长势喜人。“大牛每头一万多,小牛犊每头4000多元。小牛犊养4个月,可以卖七八千元;养10个月,能卖一万多元。”刘建全笑着告诉记者,如果不缺钱用,他不会卖出小牛,要留着养大再下小牛:“像滚雪球那样,过不了几年,我也能成养牛大户了。”
天色渐暗,与刘建全握手告别。他粗糙的、满是老茧的手是温热的,就像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王艳)
责编:高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