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扶贫车间”里晒幸福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4/1 16:06:58

早春时节,室外春意渐浓,室内生产正酣。尽管这个春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下,显出些许寒意,但勤劳的乡亲们早已在扶贫车间里忙碌起来。

走进吕梁艺德传统工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流水线上一派繁忙,“嗡嗡嗡”的美妙声响中,一条条生产线上的机器飞快旋转,负责人王宏俊正在来回手把手指导。进“扶贫车间”以来,心灵手巧的贫困户们学会了剪裁缝纫、熨烫等劳动技能,一双双巧手在缝纫机前上下飞舞。

“上楼住新房,下楼把活干,党的政策好,脱贫奔小康……”项晓莉一边干着手中的活,一边向记者念起了顺口溜,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项晓莉在艺德传统工艺文化公司扶贫车间(电子产品加工车间)就业,是离石区坪头乡西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住在田家会街道五里铺易地移民小区,一家人对易地扶贫搬迁充满了感激之情。“在这里有活干,能挣钱,‘居家式’模式是可带材料回家加工,务工顾家两不误,现在我不愁吃、不愁穿,还能补贴家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提高经济收入,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离石区坪头乡枣洼村村民高晓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移民在田家会街道五里铺安置小区。到扶贫车间上班前,仅靠务农维持生计。他说:“我身体不好,担心工作不好找。而且今年情况特殊,孩子一直在家上网课学习,需要我照顾,我一直想找个离家近的工作,没想到实现了。”现在他能每天做1200—1500个苹果手机喇叭线,每月收入2000多元,这样的日子让他与家人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厂里给我们贫困户和残疾人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爱心,一份温暖,是一份厚重的恩情,令我感慨万千,终生难忘。”高晓威激动地说。

“就业门槛低、弹性工作制,车间里不仅有固定工作人员,还可以将原材料带回家加工。”谈起自家扶贫车间的优势,吕梁艺德传统工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宏俊如数家珍,“既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还提供就业岗位,我们是鱼渔两相授。成立这个扶贫车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带动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让大家都富起来。”

吕梁艺德传统工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占地2100平方米,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原材料、辅材料、服装织补、刺绣、传统手工艺品销售与电子产品代加工于一体的传承传统工艺文化发展综合型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培训2796名失业、贫困、留守妇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8人)学习了手工技能,实现创业就业500余人,让贫困户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

项晓莉、高晓威生活的变化,得益于离石区开展的“扶贫车间”建设。今年,离石区主动对接全区四个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根据用工需求,优先推荐易地搬迁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幸福同样在中磁尚善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满满地荡漾。来到生产车间,员工们身穿统一服装,忙着加工电子产品,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今年57岁的刘引也是就业扶贫车间的受益者。由于年事已高,她便做一些手工活,每月也有近千元的收入。“我这么大年纪了,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的厂里干活挣钱,政府为俺贫困户想的真周到!”刘引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绕线加工,“只要手头麻利,一天做不少,俺挣点儿就比闲着强,是这个理儿不?”言语间,刘引的面容舒展了。

刘引小是从吴城镇李家湾村搬迁到田家会街道后马家村安置区的贫困户。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固定工资,刘引小感慨万千:“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车间离我家很近,俺在这持家挣钱两不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谈起现在的好日子,竖着大拇指说连想都不敢想,自己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与他们一样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他们因为缺乏技术、年龄过大、照顾家庭等种种原因无法外出就业,但却在扶贫车间的帮助下聚集在了一起。一个个小小的“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员传授就业技能,把信心和干劲传递给贫困人员,让贫困人员在脱贫路上看到希望、有了奔头。(张晋晋)

责编:高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