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云家的“穷”不用进屋就可以感受得到——一孔破窑洞、半尺矮土墙,连个像样的院门都没有。9月20日,在方山县峪口镇桥沟村村民吕云云家院外,村党支部书记郭志清对笔者说,这是桥沟村里再典型不过的深度贫困户。今年48岁的吕云云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丧失劳动力已有10多年,家里的3亩薄田全靠妻子一人耕种,除此之外,这个家庭再无收入来源。
在桥沟村,全村126户303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7户127口人,占全村三分之一以上。村里有耕地600余亩,农民主要以种植、劳务输出维持生计,2015年人均收入3900元。
为了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该村“两委”班子制作了详细的精准脱贫工作台账,将37户贫困户、127名贫困人口登记在册,一对一地制定帮扶措施。
大棚蔬菜点对点帮扶贫困户脱贫
如何解决诸如吕云云家这样的问题,“村里搞了校地合办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建了11个高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其中有吕云云家一个。”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桥沟村第一书记刘渊对笔者说,“有了这个棚,这个家庭每年可收入2—3万元。”
其实,早在1993年桥沟“两委”就组织相关人员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兴建蔬菜大棚,使桥沟村成为全县建大棚的第一村。1998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桥沟村拥有了自己的10座蔬菜大棚。但因年久失修、蔬菜品种单一、缺乏有效组织,经济效益十分低微。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方山县的定点扶贫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与方山县政府共同出资,加上村民自筹,桥沟村今年共筹得120万元,兴建11个高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这些大棚在部分废弃的土大棚原址兴建,所以原来有棚的农户将旧棚易新棚,剩下的就分配给符合产业扶贫条件的贫困户。
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桥沟村注册成立了绿色蔬菜产业合作社,对11个高标准大棚的种植、销售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进行统一的管理。村民可以以土地、旧大棚、扶贫资金、自筹资金等入股。“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靠农户单打独斗,是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的。为了切实帮扶这些贫困户真正摆脱贫困,我们不能仅仅给了棚就完事大吉。让他们年年的收入都有保障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如火如荼的大棚建设工地,刘渊这样对笔者说。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桥沟村成立了“绿色桥沟发展协会”,统筹村级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入股。协会对内控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开展民事村办、全程代理。村集体以“三资”、50万元北京理工大学援助资金和40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入股合作社,占有70%的股份,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用于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教育事业。
光伏扶贫点亮桥沟农民幸福生活
今年6月《山西省光伏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出台,决定“十三五”期间,以光照条件好的35个国定贫困县为重点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支持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支持无劳动能力深度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方山县,政府今年在10个村建起了光伏扶贫电站,还有六个村庄互补和集中式电站正在建设中,总装机33.15兆瓦,年收益将达到三千多万元。
桥沟村依托新建的蔬菜大棚,以“农光互补”的方式将建设占地20亩、装机容量3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所谓“农光互补”,就是在每个大棚侧上方铺设光伏板,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可实现利益最大化。该项目目前已经接近尾声。5千瓦的光伏项目每年可发电约8000度,光伏发电每度电的卖价为0.98元,而农民购回的电价每度仅需0.42元。照此推算,桥沟村3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可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按照方案,光伏收益将由方山县统一分配,80岁以上的村民,四肢严重不健全村民、盲人、脑瘫患者以及因特大病因学致贫的深度贫困户将成为受益对象,每户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
教育扶贫为贫困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根据《桥沟村精准脱贫工作台账》显示,该村37户贫困户中有23户是因学致贫,比例为何高达62%?郭志清介绍说,桥沟村没有学校,所以很多村民们从孩子上小学起就要到县城、乃至省城租房,直至孩子高中毕业。而像村民严林强这样家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的家庭,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法。因此,教育扶贫势在必行。”第一书记刘渊凭借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优势,为桥沟村争取到了“北京理工大学方山县精准扶贫助学金”。助学金面向的是全方山县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每人2000元、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每人3000元。今年,桥沟村有36名孩子受到了资助。严林强家获得助学金6000元。“这下起码孩子上学方面的开支有着落了。”严林强感激地说。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