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人物吕梁人物

风雨邮路三十载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郭炳中 发布时间:2016/9/8 16:41:00

他从事邮政投递工作长达32年,行程38万公里,能绕地球9周半,自行车骑破17辆,他创造了投递平常函件600余万件、报刊500余万份、疑难邮件2万多封“零差错”的奇迹……
    他今年54岁,从事邮政投递工作长达32年,行程38万公里,能绕地球9周半,自行车骑破17辆。在偏远小路上,他用实际行动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他始终坚持中国邮政“用户是亲人”的服务理念,并尽其所能为用户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三十多年来,他创造了投递平常函件600余万件,报刊500余万份,疑难邮件2万多封“零差错”的奇迹,他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先进个人称号”、“邮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他就是坚守在乡邮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邮政吕梁分公司离石区支局乡邮员冯二平。

爱上绿邮包,实现投递梦
    儿时的冯二平,看着父亲每天背着大大的邮包满满的信件,翻山越岭,任劳任怨,在乡邮投递路上走了几十年,他非常羡慕。心想要是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能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送信送报该多好啊。
    如愿以偿,1984年6月,冯二平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撮合下和邮局签订了三年合同,开始了慢慢的投递生涯,然而,做一名合格的绿衣天使不像冯二平当初想象的那么浪漫和美好。工作中,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攀爬骑行在几座大山背后的十几个自然村里,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寒冷刺骨,雪天路面光滑,但是他从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想起父亲当年的艰辛,他总是不言放弃,坚定信念,用一颗年轻的心,乐观向上的精神愉快地前行。
    结绳乡是他服务的最后一个乡镇,该乡15个自然村,7000千余人口,每天行走5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群众居住分散,这都需要冯二平一个人,一条邮路,一种信念,一步一步去丈量这条他热爱的邮路。早晨从投递中心出发时,买两个烧饼带在身上,翻山过坎,一村一户,到达结绳乡镇正好中午一两点钟,喝口开水,啃个干饼子就算是午饭了。多年来日日如此,但他从不诉苦,心里唯一装着的就是群众期盼的每一封书信每一份报刊。当时的邮政投递员工资只有120元,家里上有体弱多病60岁的父母亲,下有两三岁的儿女,每月工资只能艰难维持家中的日常开支,为了自己的投递梦冯二平没有退却,他说他爱这份工作,爱看到群众接到
    邮件时的那份喜悦之情。
    困难时时有,风雨也无阻
    由于工作出色,冯二平于1987年就岗转正,开启了又一条黄土高坡的新邮路。这条邮路沟壑崎岖,雨季来时一下就是半腿深的泥浆路,自行车无法推行,他无所畏惧,脱掉鞋子卷起裤腿,把邮件报刊从自行车上卸下来背在身上,一步一坑,艰难前行。为了不让邮件淋湿,把自己的雨衣包在邮件上,自己却经常成了“落汤鸡”,无论困难有多大,他总是坚持把每份信件送到群众手中。乡邮工作注定是辛苦的,可他把苦当甜,以苦为乐,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冬天下雪,更是危险重重,山区梁峁沟岔上的羊肠小路,险象环生,一不小心就会摔到山沟里性命不保。一次雪后,他在送信途中不幸摔倒,晕头转向间滑到坡底撞在一块大石头上,偏僻的山路上没有一个人路过,就这样他在雪地里昏睡了几个小时后才慢慢醒过来,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送完当天的邮件……爱岗敬业,是他的工作职责,群众满意就是他的最高追求,他除了完成正常的投递之外,还义务为广大群众把普通邮件,普通包裹都投递到户,帮助孤寡老人义务送包裹送汇款,帮助客户存款和取款,帮助客户从集市上购买所需日用品,好事一做几十年。
    “最后一公里”洒满寄递情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邮寄报刊信件越来越少,但是农村很多空巢老人离不开远方儿女寄来的包裹和汇款,可他从来不耽误一封信件一份报刊。有一次,他服务的一个偏僻村里的王大爷生病了,儿子寄回一个汇款单,可是王大爷又取不了,冯二平知道大爷急用钱,多跑了两个来回,一个来回好几十公里,帮王大爷把汇款单上的钱取出来送大爷手里,王大爷含着眼泪握着冯二平的手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特别是乡村的党报党刊,虽然这几年看的人不多了,但是党报党刊是我们党的“宣传高地”,一份也不敢耽搁,做为党员的冯二平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冯二平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都是那样的朴实,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凡,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冯二平这样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邮政职工,才有了社会对邮政企业的信赖和支持,邮政事业才得以稳步发展。32年风雨兼程,32年无私奉献。面对自己创造的骄人业绩,冯二平快人快语“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作好本职工作,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一丝不苟为人民服好务、尽好力,站好最后一班岗。”朴实的话语,却向全社会传递出邮政员工奋发进取的正能量。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