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离石区离石区

崔俊林:做老百姓放心的乡村医生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雒晓利 发布时间:2016/11/15 17:12:01

    个人档案:崔俊林,1959年8月生,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上安村卫生室主任,辖区服务人口5000余人。毕业于离石县卫校、吕梁卫校。1975年起,一直在村卫生所工作。多次被评为乡卫生院先进个人,区卫生局评为“2012年评为优秀乡村医生”“2014年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吕梁市卫生局评为“2011年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个人”。
    崔俊林在村医的岗位上坚守了40多年,就业的坎坷曲折没有让她心灰意冷,家庭的重灾大难没有让她一蹶不振,她的村医人生平凡而成就大爱、平淡而折射光采。
    (一)
     和众多人一样,崔俊林对她从小痴迷的医卫事业向往过、憧憬过,她小小年纪就结缘自己钟情的事业,有过学习的机会,有过出彩的机会,然而好机会一次次与她失之交臂,她还在原地打转。面对打击,她没有悲观懈气,始终不改变的是她锲而不舍的追求,即使年近六旬,对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她从不含糊。
    崔俊林最初的求医道路是顺利而让人羡慕的。1974年初中毕业后,她自己在家开始了采药、种药的试验,家里闲置的窑洞里摆满了她侍弄的中药材。她买了医书自学,向大人们探问一些医药知识并抄录下来。1975年,村里去了一个叫刘志杰的下乡干部,获知了崔俊林的所作所为,被她小小年纪有志气、有事业心的行为所感染,向村支书推荐让崔俊林做村里的赤脚医生。村里很快做出决定,崔俊林迈出了做“正式”医生的第一步。经刘志杰周旋,县医院破格吸收她到医院学习,作为回报,村里每天给医院补助6分工。作为县医院唯一的赤脚医生学员,她在妇产科学了4个月,内科学了整一年,全科室实习两个月。上班跟医生学,下了班跟护士学,每天在村里和医院之间往返奔波。在县医院,她对接生的感悟较深,还学成了输液一针扎的本领。学业结束后,她回村成了有医术的赤脚医生,还兼职做会计、保管。她爱岗敬业,赢得了村里人的好评。
    村里、公社对她的培养更加重视了。1979年,安排她到县卫校学习,在校学了一年,实习半年。作为优秀学员推荐到地区医院内、中、外、妇、儿科实习。1981年学习期满。按照惯例,学生们会被安置到基层医院或县里的医疗机构中。作为名利前茅的学生和重点培养对象,特别是还有县医院脱产学习经历,同学们议论她会有让人羡慕的岗位。
    前面顺利不意味着后面顺利。眼睁睁看着同学中陆续有人走上工作岗位,而自己安置工作被一天天搁浅。最终,她还是回到了村里,继续当她的赤脚医生。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22岁那年,她嫁到与她们村相距15里的下安村。在下安村,她主动请缨,继续做赤脚医生。她的主要职责是接生,接一个孩子的报酬是两个工。接生不是容易事,多数人觉得责任重,又不卫生,还有不吉利的说法。她说,接生能保母子平安,农村医疗条件差最需要这项工作。她边亲手实践,边对照学习,逐渐掌握了相对准确地判断胎位的方法,对于畸形胎儿有初步判断,特别是对于难产能化难为易,孩子顺利出生,母亲的健康不受影响。1984年,崔俊林迎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就业机会,到县里的结绳卫生院工作。到公办医疗机构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因为家庭情况不允许,再次失去了机会。
    这一次,对崔俊林打击很大。痛定思痛,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不论在不在正式的医务岗位,都要尽心尽力做医务上的事。
    她从医的态度没变,坚持学习,下决心学会,对照病例对照书反复琢磨,不懂的问题从不不懂装懂一定要向人们请教。
    沉下心来,用心做事,她的接生渐渐有了名气。在一个行当上要出人头地需要技高一筹,这是基本的行业规则。崔俊林在接生上能赢得广泛赞誉,主要是应对难产。她应对的难产各种各样,每次都能在胆大心细方法巧中解决。
    一坚持就是40个年头,还会延续下去,她要让村医人生充实而丰满。
    (二)
     家庭是一个女人的归宿。崔俊林在家庭中超常地担当和付出。在她的意识中,家里的事再大比起公事来说就是小事。她的底线是:必须百分之百做好村里医务上的事。
    丈夫长期患有精神病,酗酒成瘾,酒后失控,动手动脚厮打成为习惯。在丈夫身上她几乎操碎了她的心。近几年,丈夫的环髓椎、腰椎、股骨、高血压多症并发。2014年,丈夫一年做了两次大手术,给家里带来了具大的经济压力。然而,崔俊林自己调节打理,尽量不耽误村里的事,即使陪丈夫出去看病,她都把村里的事安排妥当。2002年,崔俊林成了村卫生室仅有的三个人的“头”。上安村是一个城郊的大村子,服务对象有5000多人。管理的老年人超过300人,0—36个月的儿童长期保持在700个以上。
    她认为,自己作为负责人必须挺身干在一线。每月集中打一次预防针,0至6岁的现在有七八百,必须一一对应。她在黑板上提前备课,写出关键内容,家长来了开始讲座。村里人不习惯排队,不排队容易出错,她提前在医务室排好小凳子四行八排,逐个登记。打针前问的很仔细,有无过敏、皮疹。打完观察,嘱咐父母注意什么,自己还要分类、制表,统计的清清楚楚。对于新生儿,背着冷藏箱上门服务。即使住了娘家的,追在女方的娘家也要完成服务。有一次自己得了重感冒,遇上了老年人集中体检,190多人,整整忙了三天,上门动员通知,进医务室后妥善安顿,逐个详细记录,回到家里,一下子就倒下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随着全民保健水平的提升,村卫生的职责越来越细致。在妇幼工作的孕妇服务方面,崔俊林要义务检查、告知基本知识,还要随时服务。至于产后七前天内访视,登记信息,1个月内打乙肝疫苗,这是分内工作更是毫不含糊。涉及老年人合作医疗上的事务既具体又繁琐,崔俊林做到了经常上门、及时送药。行动不便的需要药的,送药上门,三五块的直接给了不收钱。吴杰其老人今年82岁了,是脑梗患者,老婆是高血压糖尿病,她隔三岔五主动上门,问医问药,问长问短,进了门见家务主动帮忙,成了老俩口的贴心人。
    小单位力求大担当、好影响,这意味必须多付出。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家里给她形成的压力很大很大。
    崔俊林把自己对医卫事业的挚爱寄托在了子女身上,三个孩子,都是医学专业学校毕业,都在医疗单位工作。2014年,儿子诊断出尿毒症。去年,崔俊林为儿子移植了左肾,手术后不久儿子撒手人寰。失子之痛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是不能替代的苦痛。肾移植后,她的身体常感不适。
    处理完儿子的后事,她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苦痛压在心里,还像往常一样,该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都要求做的像模像样有交代。人们劝她歇息一段时间,她说,我歇不住,更不能耽误大家。
    走近崔俊林就是走近一个向命运抗争而胜出的不朽家庭妇女,走近她就是走近一个为事业执着坚守而有成就的典范村医。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