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稳定及社会经济大局,重视农业生产、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应是我市农村今后长期坚定不移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离石区红眼川乡根据我市提出的“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生产,不断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带领着全乡老百姓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工农联动带动村企共赢
加强产业间的功能协调与有机联系,最主要的是发挥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化、产业化、集团化的关系。红眼川乡积极鼓励规模化肉猪、笨鸡等特种养殖,凭借其便捷的交通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成功吸引了一批养殖企业落地入驻,为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家崖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选址落户就在红眼川乡新舍科村。该公司通过引进辽宁盖县绒山羊父本母本进行纯种繁殖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畜牧业,既销售种羊又育肥肉羊。近年来总投资高达1000余万元,并逐步完成了全部企业资质文书和种羊舍、育肥羊舍、办公生活空间、精饲料库等建设项目。该公司现存栏1300余只,其中基础母羊950只,成年公羊100只,今年销售种羊1000余只,出栏肉羊2200只,产绒毛1900公斤,产值达240万元,纯利润可达50余万元,其不断壮大的肉羊养殖规模也为红眼川乡的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红眼川乡为扶持壮大规模养殖业,积极帮助养殖户争取养殖扶贫资金,不断整合养殖资源,扶持和引导养殖大户向规模化发展。目前,全乡肉猪存栏1500余只,产蛋鸡22190余只,肉牛150头;羊4458余只;养殖业产值达200余万元,人均可增200元纯收入。此外,为了保证全乡养殖业顺利健康持续发展,该乡还进行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的防疫工作,防疫率达100%。
产业化种植助力农民增收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基层农村保持长治久安,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抓紧抓好农村主导经济的同时,应大力发展适宜于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的畜牧、林果、蔬菜等农畜产业,以全面优化农村产业产品体系,提高农村产业经济效益。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红眼川乡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不断扩大以南梁米、甜瓜、酥梨、任用杏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面积发展特色农业,并通过“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逐步完善现代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优势产业。
为了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乡努力打造以“南梁米”为主的绿色品牌种植基地,形成了以红眼川、贾北里、西山里、寺头、殷家山为主的“南梁米”种植带;大力引进“张杂谷5号”等优良品种,努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通过示范引导、政府扶持,发展了新舍科、车家梁、水峪里甜瓜种植,扩大了红眼川仁用杏的种植面积,优化了西山里酥梨品质。此外,该乡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乡种养基地不断扩大规模,有效带动种植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必经途径,是长期以来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办法,红眼川乡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能源和实用技术,发展温室农业、地膜覆盖、喷灌滴灌、旱井、水井等抗旱农业工程,走集约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道路,加快农业机械化、市场化、规模化进程。该乡引深“五位一体”工作法,即以支部+协会+村委+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协会的指导服务作用,村委会行政管理作用,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组织作用,农户的特定人员作用捆绑发挥,将村级组织“领导体”、“行政体”向“服务体”、“经济体”转变,积极引导现有3个专业协会、8个合作社,整合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农产品品牌3个,流转土地2100亩,入社农户360家,更好地带领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产业化促进果业大增收,为了充分发挥精品示范园区的基地作用,打造西山里农业观光采摘园工程,2015年该乡流转林果地150亩,完成4公里观光道路和150立方蓄水池;对新栽植各类果树8000棵进行系列管护。仅酥梨一项,2015年产量达20000公斤以上,可收入十万余元。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日益凸现,观光采摘园成为惠民富民的“绿色银行”指日可待。目前,全乡现有核桃林8902亩,18万株,本年度挂果率50%。每株三斤干核桃,年产量27万斤,按每斤8元计算,总收入216万元,每户平均1740.5元,每人平均收入522元。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