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说到穷地方,人们会第一个想到石楼;说到好教育,人们也会想到石楼,想到石楼中学;说到石楼中学,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便是它的课堂教学模式。
石楼中学就从这里出发,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把“基于问题学案导学”模式紧紧牵在手中,由一所积贫积弱的山区小校,发展成为今天的省级示范高中、吕梁名校,走出了一条国家级贫困县办优质高中教育的路子。
从理念到特色,量身打造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攻方向。”自2008年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以校长李增强为领导班子的石楼中学就为新课改定好了位。随后,石楼中学抽出20余名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先后到河北衡水、离石江阴等中学取经,逐步摸索一套出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
最明显的变化首先从教学方式开始,即以问题为主的学案取代死板硬套的教案。有着11年教学经验的化学老师崔秋旺告诉记者,学案是由各个学科导师带头自行编制的,既有学习重点,又有学习难点,并且以问题为主。每次开新课之前,代课老师都会提前把新课的学案发到每一个学生手里,让学生自己预习、讨论、解答。“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扭转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由主导变引导,用问题明晰学生的学习路径,实现有效、高效教学。”负责全校科研工作的王树伟道出了学案的意义所在。
新的教学理念实践为学校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与活力。2011年,经过三年的“长征”,石楼中学课改终于在高考中大显身手,达线291人。2012年,石楼中学再次以二本达线304人的佳绩盛名远扬,且在全省21个集中连片国家级贫困县专项招生中一枝独秀。
从被动到主动,学生自己当“家”作主
“课改重在扭转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课改,校长李增强总有着谈不完的话题。
学习主体从被动到主动,课堂从教师掌舵到学生自己当“家”,这是石楼中学课改的又一重大变化。在崔秋旺老师的化学实验课上,从取材到检查再到实验步骤的完成,都由学生自己把关,一改以往老师讲堂演示学生堂下观摩的教学模式。
但这种教学模式刚开始也遭受过挫折,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课改过于急切,学生对新教学方式并不能适应,出现了成绩大幅下滑的现象,因此也受到家长的反对和质疑。
“当时也着急,教师加班编学案、批学案,学生们咬紧牙关吃力地学”,王树伟回忆起了课改之初的艰难,“幸运的是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改进,新课改逐渐深入人心,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如今的课堂,学生举手请教的多了,闭口不言的少了,讨论的多了,睡觉的少了。
如今,课改就像一把金钥匙,叩启了石楼中学实现跨越发展的大门,巍巍吕梁山下,一个全新、精彩、充满活力的石楼中学正朝着人们款款走来……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