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责任和最重要的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8月18日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议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目标不动摇的精神,举全县之力突出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全面打赢文水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户一人掉队。”文水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晋文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文水县不是贫困县,但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35户、贫困人口6511人,涉及全县12个乡镇149个村。鉴于没有上级专项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实际,文水县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实施“125”脱贫攻坚方案(“1”是推广一项扶贫产业;“2”是落实一卡一帐、一户一策脱贫卡和帮扶台账的保障机制;“5”是制定“企业+贫困户”的特种养殖产业脱贫、村级组织引领脱贫、帮扶单位帮扶脱贫、乡镇组织协同脱贫、责任单位牵头脱贫五个层次的脱贫方案),着力推进以产业脱贫为主,就业培训和产业分红为辅的三大脱贫模式,有效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许晋文告诉记者,要让贫困群众生活富起来,必须以产业扶贫为突破。要紧紧抓住全县农业、畜牧业发达的优势,认真落实县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的帮扶模式,重点帮助全县33个贫困村每个村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完善一项公益事业工程,带动贫困村按期脱贫,努力走出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子。一是发展能繁母牛及育肥牛养殖。以胡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在尊重贫困群众脱贫意愿的基础上,扶持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牛养殖,努力完成市下达的1000头能繁母牛养殖脱贫任务。同时在马西乡马西村实施500头育肥牛
集中养殖,安排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实施。二是发展生猪养殖。按照大象农牧集团生猪养殖发展规划,在马西乡河西村选择有养殖意愿的50户贫困户集中发展生猪养殖,形成存栏3000头,出栏1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三是发展特种养殖。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意愿,依托北国风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在全县推广特种养殖,由企业帮扶贫困户每户养殖5只貉子。四是发展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通过田园薯业带动贫困户发展土豆种植,诚信种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吕梁野山坡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沙棘果,北国风特种养殖垫资为农户发放幼崽、提供饲料、制定保护收购价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已确定37个企业,结对帮扶33个贫困村,其中,大象农牧结对马西乡河西村,可解决15户70人脱贫;胡兰食品结对苍儿会,建立了肉牛繁育基地,并与邮储银行联合推出了养殖贷款扶贫项目,已为32户贫困户、累计发放养殖小额互助担保贷款180余万元;立信化工结对马西乡牛家垣村,成立了文水祥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规划开发荒山5133亩,主营核桃种植并开发中药材,现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栽植优质核桃苗16.5万株。
许晋文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要以产业分红为手段,让脱贫模式活起来。依据“一户一策”贫困群众收入调查,核定全县贫困差额总数为600余万元,根据每户贫困群众差额数,以年息率确定贫困群众需贷款额度。县财政列支4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通过建立“企业+金融+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对贫困群众予以贴息贷款扶持。担保贷款全部用于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年底贫困户享受分红或保底物资,年度结算时合作社出现亏损或分红后没有达到脱贫线,由担保企业进行保底。目前,全县已核定有担保资质的企业11户,拟实施项目12个,共贷款资金7500余万元,合作社组建和贷款申请正在进行中。
许晋文说,有效保证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还必须以就业培训为抓手,让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宽起来。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工业企业及“5+4”项目实施企业为主力,根据贫困群众实际,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缺乏劳动技能和没有产业发展思路的问题。一是对有劳动能力、但无经营能力的贫困群众,组织开展以技术工人、护理护工和家政服务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并通过政府部门与企业对接,帮助贫困群众进入企业、合作社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二是对贫困群众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鼓励其将分散经营的土地、林地等资产,以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依法有偿流转给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济组织,进行资产收益分红,并与企业签订最低分红保障合同,促进收入增加。三是引导企业设置保洁员、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和安置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上岗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晋能科技、吉港水泥、立信化工、光华铸管等企业已经为贫困群众提供保洁员、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就业。
采访结束,主宾告别时,许晋文握着记者的手,信心满满地说:“我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决策部署,已经立下‘军令状’,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围势’,坚决打赢如期脱贫摘帽的决胜之仗,确保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向市委、市政府和45万文水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