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口热气腾腾的大铁锅,一个个挥舞着笊篱的壮汉,一群群“全副武装”捡枣分类的农妇,一垛垛码放齐整的树桩柴火,一坑坑装满红枣的长方形“烤炉”,一个人欢马叫“不分昼夜”的村庄,构成了号称“乌枣第一村”兴县高家村镇任家湾村金秋时节的“最炫交响曲”。
深秋时节,金风送爽。10月15日,记者驱车深入兴县红枣之乡的高家村镇采访。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是一幅幅“男女老幼齐上阵,田间地头熏枣忙”的繁忙生产劳动图景。
任家湾村是一个坐落在黄河边上的小村庄,全村713口人,枣树面积1500亩,正常年景产量40余万斤,年红枣吞吐量 400-500万斤,年产值1000余万元,人均红枣收入5000余元,是全国闻名的优质红枣产区,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枣集散地之一,这里出产的红枣个大、核小、肉厚、皮薄、糖分高、口感好。过去这里的红枣“养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村民们曾经过着“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生活。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这里凭借得天独厚的红枣资源,和一个团结进取的“五星级”村委领导班子,以及一群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庄稼汉,让这个偏安一隅的小山村名声大噪、富甲一方。
“我们村是兴县沿黄红枣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出产的红枣品质超群,口感出众,村民们世世代代以栽种、经营红枣为生。村里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外出学习红枣加工技术,是兴县乌枣发祥地,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是一流的。不管是丰年还是歉年,熏制乌枣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成了一种职业。可以说每年国庆过后,是家家点火,户户熏枣,村里村外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加工的乌枣除非是待价而沽,正常情况下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往往是供不应求。”支部书记任挨生自信满怀地告诉记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各地农民们尽情地享受着丰收在望的欣喜,但也是一年中最为辛苦繁忙的季节,这其中最最繁忙劳累的要数枣区的农民。10月15日,为了真实体会枣农的辛劳,也为了赶上拍摄清晨的熏枣场景,记者特意起了个早,不到六点便从县城驱车出发,沿忻黑线经过约摸半小时的车程,当来到任家湾村口时,但见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熙来攘往。“你来的还是不够早,一到这个季节,这里的小工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师傅级的人物则是通宵达旦以炉为家,可以说是边做边歇,边吃边干,付出的艰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见记者前来采访,任家湾村规模最大的熏枣户,68岁的任买田略带倦意地说。“我们这里的人是‘白天比黑夜多’。”一句充满调侃的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在任家湾多处熏枣加工园区内,记者看到忙绿的工人们用小推车、铁锹把鲜枣倒进燃气式煮锅内进行煮沸,后把煮沸过的鲜枣倾倒在后面的熏坑上,点燃熏坑里的木材,经过数次的反复熏蒸、阴凉后,食品熏枣产品就基本成型。通过向园区内的熏枣技术人员了解到,熏枣是鲜食枣深加工方式的一种,熏枣是选用熟鲜红枣,经水煮、窑熏、阴凉工艺精制而成。
支部书记任挨生告诉记者,国庆节后的四十来天,是加工乌枣的“黄金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分,村里都是热火朝天的场景,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到加工熏制乌枣的的行列,他们村乌枣的市场走势,就是全县行情的“晴雨表”。他说,老百姓在这段时间过着超常规、超负荷的“炼狱”般的生活,打的是“疲劳战”,打枣、拣枣、买柴、买碳,生火、看炉、洗枣、煮枣,选枣、分类、装箱、运输,环环相扣,节节相连;连贯紧凑,一气呵成,这其中人们正常的休息时间被“挤占”的几乎为“零”,即使这样也保证不了枣农们每年都能挣钱。他反复说,如此繁重的活计,挣多少钱都不为过。
“付出总有回报,致富全靠勤劳。目前我们村加工的熏枣成品在上海、广州、南宁、南京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不菲的销量,甚至远销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我们是省内乃至国内名副其实的‘熏枣第一村’,在省城、县城有房子的村民超过80%,农民们过着让十里八村羡慕的好日子。”任挨生自豪地说。
现年53岁的任利利,是任家湾具有典型代表的加工生产、经营销售红枣的“杰出人物”。不满20岁,他就开始“闯江湖”了。
任利利至今仍对20几年前那次“滑铁卢”刻骨铭心。上世纪80年代初,20来岁的任利利是村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躁动”的他开始不断思考如何帮助乡亲们将当地的特产——乌枣销售出去。经过小规模的成功尝试后,1990年,任利利拉着一卡车红枣直奔广州、深圳等地。始料未及的是,货车在路上走了三四天,经过八九月降雨频繁的几个南方城市,几吨红枣严重受潮,还没摆上摊位就全部烂掉了。回到任家湾村口,任利利不敢进村,待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狠狠痛哭。
此后,“罪人”任利利背着四五万元债务在村里“抬不起头” ,他当时想,哪里跌倒从哪里爬 起,坚持下去总有出头之日,继续做红枣生意,这笔亲戚朋友的血汗钱必须还上!
经过多年滚爬摸打的“积淀”,如今任利利办起了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米,主营滩枣、紫金枣、马牙枣,年产量可达400多吨,一个中小型红枣加工厂——兴县鑫源红枣开发专业合作社。
“说实话,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个产业要实现大发展,政府的引导就是风向标。最关键的是,眼光必须超前,市场意识必须领先,要遵守市场规则,把好质量关,诚实守信,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价格有涨跌,但平均下来算总帐,没有不挣钱的。我们村的乌枣之所以出名,起步早是一回事,家家户户把质量看成是‘命根子’,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任利利若有所思地说。“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品牌形成拳头,统一布点设店,扩大知名度,避免各自为阵,一哄而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散乱差’的生产、销售现状。”
“任家湾村是典型的红枣村,多少年来,加工乌枣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在这里,完全可以说是‘红枣兴,则农民富’,红枣是高家村镇精准脱贫的‘宝贝疙瘩’,镇党委、政府一直把持续推动枣业生产升级作为兴镇富民的重点,坚持把枣业生产从追求规模数量和粗放式经营,提升到科学管理、打造精品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发展,加强设施配套,提高科技水平,使种植户生产出有机无公害、绿色环保的枣果,从而抢占市场高地,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前来下乡的高家村镇副镇长王亚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