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兴县西南端的兴县贺家会乡,人口2758户、8910人,2015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908户、2410口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为此,乡党委政府立足全乡实际,利用全国上下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政策机遇,着眼全乡今后五年乃至长远发展,以“特色农业兴乡、药材种植富乡、植树造林强乡、文明和谐美乡”的“四乡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所谓“特色农业兴乡”,就是继续保持全乡适合小杂粮种植的优势,持续搞好小杂粮的种植、加工及线上线下销售。2016年,全乡以东吴家沟村为起点,集中连片种植优质谷子“晋谷21号”12000亩,涉及10个村委,惠及种植农户800余户,同时积极联系县农委对种植户进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给复合肥料,并与“山花烂漫”及“黄河小杂粮”等农业公司接洽,衔接后续销售工作,力争把全乡打造成全县重要的小杂粮种植基地。此外,乡党委政府还组织乡村干部二十余人赴离石区信义镇考察采摘农业、休闲农业和庄园农业,拟借鉴兄弟乡镇发展经验,以西吴家沟古村落建筑和谷地宇村“绿云山庄”小流域治理点为依托,大力发展大棚水果和蔬菜种植,打造适合本乡发展的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以此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全乡发展新的亮点、特色。
“药材种植富乡”,即基于全乡无工业、无污染,空气、水质、土壤一应俱好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建设基地,长远发展,解决全乡群众的致富难、增收难。总体思路是:大户带头、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以少带多,试验先行、逐步发展;运作模式和方法是:公司+大户(合作社) +农户,由合作药商——兴皖药业有限公司负责提 供种子、种植品种,技术指导,保证收购,并设立最低收购价(保护价),公司与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签合同,再由合作社与农户订合同,农户优先考虑建档立卡中的贫困户。2016年4月20日,乡党委、乡政府组织乡村干部、种植户20人赴方山县实地考察中药材种植;5月17日,又请省农科院中药材种植专家王玉庆老师来乡讲解全省中药材发展情况,规划全乡中药材种植战略,极大地增强了种植户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乡已种植柴胡、黄芪、连翘等中药材3500亩,计划今秋到明春再发展6000亩,力争三到五年内发展到20000亩,形成“村村都种中药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种植结构,逐步把全乡发展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批发基地,同时带动乡村旅游、运输、餐饮、住宿、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百姓增收致富得到永久保障。
“植树造林强乡”,就是利用生态建设扶贫的好政策,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好机遇,大力植树造林,无论是经济林还是生态林,无论是宜林地还是荒山荒坡,见缝插针,处处造林,处处增绿,努力提高绿化率。既通过劳务用工、利润分成、就地转为护林员等方式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解决老百姓当下的脱贫问题,又为子孙后代留下“森林银行”聚宝盆,留下一个满目苍翠、风景宜人的好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文明和谐美乡”,即在增收、致富、物质发展的同时,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形成勤劳、善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情、友爱的淳朴民风,让客商、客人来的放心,到的安心,玩的欢心,切实提高全乡的“美誉度”。并借助“三大战役”的开展,严厉打击敲诈勒索、讹人、骗人、坑人的恶劣行为,营造村风淳朴文明、村容和谐稳定美丽的乡村大环境。
除此之外,该乡党委、政府还利用方方面面政策、机遇,四处出击打硬仗,全面开花脱贫攻坚,多方面拓宽脱贫致富路径。由乡党委、政府牵头,联合县人社局、县电信公司、县建行等部门为全乡群众发放社保卡,举行电信公司“翼支付”扶贫补贴活动,给老百姓年增加收入180元;截止目前已有300余户群众受益,社会效应良好。乡党委、政府还要求,凡是在本乡范围内实施的所有工程项目,必须优先雇佣建档立卡中贫困户用工,在核桃林升级改造中,牛、羊、鸡养殖等项目中也必须向贫困户倾斜。目前,全乡仅店峁上和谷地宇两村,2000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户就达10户之多,产业扶贫效应大显。教育扶贫方面,2016年已有19个贫困家庭孩子受益雨露计划;5个贫困户家庭大学生享受金秋助学金;16个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受益教育助学贷款;在易地移民搬迁方面,2015年度的9个自然村的分散移民已迁出11户、42人,2016年度再计划城区集中安置4个自然村9户、35人,同步分散搬迁安置8户、19人,搬迁安置非农户5户、17人。在护工护理方面,已培训三批26人次,其中5人已就业。四处出击,不遗余力,用乡党委书记刘欣渭的话说,就是“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尽心尽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想方设法帮助群众摘掉贫困帽子,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为保证“四乡战略”的积极推进、全面实施,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坚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培养锻炼干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对业绩突出的乡村干部优先推荐使用,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优秀名次,对工作不力的干部诫勉谈话直至问责处分,旗帜鲜明引导广大干部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精准扶贫,推动全乡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
责编: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