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法院虚假诉讼典型案例通报
12月13日,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全市法院虚假诉讼典型案例通报、晋城中院减刑假释工作通报新闻发布会,就全市法院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减刑假释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和解读。
据介绍,虚假诉讼通俗来讲,就是“打假官司”。当事人为规避国家政策或获取非法利益,单方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或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意图骗取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文书。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以捏造的事实做出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或者以捏造的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均属于虚假诉讼的范畴。实践中,人们也习惯于将诉讼过程中伪造证据、签名,虚假陈述等行为统称为虚假诉讼。

减刑假释工作情况解读
减刑、假释作为刑罚变更执行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的重要制度,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激励罪犯积极改造,促进罪犯回归、融入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报指出,今年,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处了2起涉不诚信诉讼的案例,并对当事人作出罚款决定。下一步,该院将认真总结审判经验,制定相关裁判规则和裁判指南,强力推进虚假诉讼防范制裁工作开展。在减刑假释工作中,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减刑假释案件864件,其中减刑案件840件,假释案件24件,审结率100%,减刑假释工作走在全省法院的前列。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