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上)
2016年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山西、北京、台湾等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提交学术论文40多篇,针对“高平是炎帝故里”达成多个方面的共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阐释了高平神农炎帝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优势和学术价值,对高平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起源的重要区域作出了权威论证。现选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传承炎帝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震中
我讲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高平的神农炎帝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另一个是通过文化认同,走向民族凝聚。
研究古史传说的学者都深知,至今存留在地上与炎帝黄帝传说相关的遗迹遍布于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但是,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古碑,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实属罕见, 是难得的文物资源。
高平有关神农炎帝的民俗传说也非常多,可以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资料链。
2015年11月,在高平羊头山发现有大量陶片、石墙、石基础、瓦砾和古旧步道等。陶片以红陶为主,有线纹、素面及夹砂线纹,可辨器型有尖底瓶、钵、盆、夹砂陶罐,石墙、石基础用毛石堆砌,瓦砾有筒瓦和板瓦片,初步认定陶片和石墙为仰韶文化时期,石基础和瓦砾等为北齐时期。这些考古发现,虽然不能直接说这些遗址就是炎帝遗址,但却可以说它们属于炎帝时代的遗址,它有助于我们把考古学文化与古史传说相结合来研究高平的炎帝文化。
以上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民俗资料,加上丰富庙宇碑刻资料,构成一个四重证据法。
关于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我们知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和凝聚的必备条件。高平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寻根祭祖的活动中,跟台湾的同胞共同携起手来,共同祭拜神农炎帝,共同探讨神农炎帝文化,在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上走到了一起。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羊头山炎帝史迹的价值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张新斌
一、高平羊头山炎帝文化史证与物证扎实可靠。文献记载高平炎帝文化史迹,民间传说与碑刻反映的高平神农文化,考古发现所反映的高平神农文化。
二、高平羊头山是炎帝主要事迹的发生地和农耕时代国家标准的取样地。《说郛》卷八十六上,“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八穗书体大小,应是与八穗之一穗为大小标准,这种书体主要用于颁行时令,也就是节令时用,因此这种书体的诞生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高平羊头山所保留的炎帝史迹,不仅内涵丰厚,传承明确,定位明晰,集中体现了作为农耕文明始祖的炎帝神农氏的重要贡献。羊头山不仅是神农尝五谷的发生地,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肇始地。羊头山黍,在农耕文明中也成为律吕、度量衡、八穗书等的国标之准,其所反映的“三皇五帝”时代大量的信息,有待深入探讨,也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解开“羊头山”炎帝文化之谜,提供更多扎实的依据。

上党地区炎帝文化遗存的思考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谢耀亭
羊头山有关炎帝的遗迹和传说,至少在魏晋时便存在,此后不管是有关风俗的著作,还是有关地理的著作,都能看到炎帝传说在当地的流传。《羊头山新记》记载建于后魏孝文帝的清化寺,在唐代重建时,“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元敬撰并书,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朱载堉的文章中还提到了炎帝陵,“今之长治县,即旧上党县也。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相传为炎帝陵。”从其记载来看,此地的炎帝陵,当有相当长的历史。
炎帝兴起的姜水,很有可能是《山海经》中的姜阝水,在太行山脉中。而就姜阝字的字形分析,其本义或许便是姜氏所居之城邑,即姜氏城!就上党地区所见炎帝文化遗存来看,其密集度丰富程度,全国罕有。从文献记载、碑刻资料、民俗信仰、考古文化等几个方面来看,在全国各地有关炎帝文化遗存的地方,上党地区的文化遗存在诸多方面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就文献记载来看,炎帝有关文化遗存不仅丰富,而且表现出核心文献记录的恒定性。就碑刻而言,上党地区的炎帝碑刻,不仅保存有全国最早的,而且大量碑刻能与文献相印证,且碑刻存世众多,记录遗存丰富,时代序列完整。从民俗信仰看,形成了以羊头山为中心的传说圈,且从碑刻反映出炎帝信仰在当地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

羊头山是中华农耕文明源发地
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文宜
在山西高平的羊头山没有太引起世人关注之前,陕西宝鸡和湖南汇通的羊头山已经被人熟知。1995年高平炎帝陵碑的发现,羊头山文化进入人们视野,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高平市现存炎帝的遗址、遗迹看,其时间之久远,范围之广阔,密度之集中,体系之完整,都世所罕见。
在山西高平羊头山的《炎帝文书》和湖北发现的黑暗传中,都有“炎帝上了羊头山”之说。我查湖北没有找到羊头山,也没有说到羊头山炎帝遗迹,我的分析结果倾向同源说。即涿鹿之战之后,炎帝后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北方,一部分到了江汉之间。黑暗传所说的羊头山,来源于炎帝族后人对祖先的回忆。
虽然它们都不是正史,但却都属于一种民族史诗性的东西,承载着一种可贵的民众历史记忆。18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曾给世界带来新的历史眼光,那就是“每个民族的最初历史记述大都是以史诗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这两条信息无疑是羊头山为神农炎帝农耕文明源发地的重要佐证。
而在高平的羊头山,从碑刻描述到遗址遗迹再到民间传说,形成了环炎帝生活链。我在当地的农民家里看到墙上一个题辞:存英雄气,充府库财,兴慈悲心,盈仓里廪,是上党炎帝文化传统的标志性体现,也是炎帝精神的一个精髓体现。

羊头山与炎帝文化的认识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袁广阔
高平羊头山上有很多与神农氏有关的城、陵等遗迹,在高平境内也有很多与炎帝有关的山名、地名、村名等。高平及羊头山周边遍布着炎帝神农氏的大量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等古代建筑,这些遗迹、遗物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区域体系,需要统筹研究。希望下一步能制定一个长远的切实可行的高平古文化规划书。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逐步实施。对古代文化遗址深入调查、勘探,并进行一定规模的考古发掘。寻找该地区古代文化的聚落分布规律以及该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原因。 在考古资料基础上,考察该地区广泛流传的与炎帝有关的记述和传说。保护好现有的文物资源,如与炎帝有关的陵、庙、祠等古代建筑群,对传承炎帝文化意义重大。定期举办高平古代文化研讨会,介绍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促进该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建设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与炎帝有关的公园、特色博物馆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炎帝文化,进一步丰富该地区的文化底蕴,与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接轨,为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旅游胜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炎帝传说及其文化意义
浙江省东海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李学功
“炎黄子孙”说,作为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由来的一种集体性记忆,经过千秋百代国人的传承、弘扬,早已成为国族历史建构的文化起源认同。就炎帝传说的流布范围而言,大体上形成了以今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北随州、湖南酃县(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等为中心地的炎帝文化圈。应当说,这既是一个个炎帝传说的文化记忆之地,也是炎帝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炎帝信仰既是民族的,又是地方的。以山西高平为例,这里分布有大量的炎帝文化信息与遗迹,数量之丰富,积淀之丰厚,令人印象深刻。据了解,“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遍布着神农炎帝的大量遗址遗迹、民间传说和祭祀神农炎帝的陵、庙、宫、祠等古代建筑。据考上党地区现存炎帝庙宇51所(高平境内35所)、碑刻110余通。”如此高密度的炎帝信仰建筑群落,亦说明以高平为中心的炎帝文化圈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集聚性特点,值得进一步开掘和研究。
2015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头山古文化遗址考古队在高平羊头山山顶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址,“埋藏有较多的仰韶时期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出现了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唯如此,有学者研究认为,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一些史籍关于山西“火山”的记载,也为炎帝“以火为纪”以及“烈山氏”等的称谓,提供了可凭依的历史地理场域。由此出发,是否可以这样说,历代在高平地区层累形成的祭炎帝文化,其实乃渊源有自。这个“有自”不是别的什么,近期高平羊头山仰韶文化遗址的新发现(按,尽管是试掘,但毕竟报道了羊头山存在仰韶文化这一重要信息),为支持炎帝文化高平说,无疑提供了颇具启示意义的考古学信据。
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所禀赋的文化精神及其价值,不会因历史风云岁月的尘封而失却了感召力与影响力。山西高平作为炎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应充分发挥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联合其他炎帝文化传播地,进一步认识、挖掘炎帝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注意力资源”,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历史必然。

炎帝文化脞谈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杜勇
关于炎帝文化研究,过去我们未能涉及高平丰富的炎帝文化资料,主要考虑是光凭地面材料,而且很有可能是后世文化流动或传播形成的诸如帝陵、帝宫、帝庙这些资料,还很难说它与传说时代的炎帝部落活动地有何直接关系。现在的情况大有不同,一些新的考古调查资料的发现,确实对炎帝文化研究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据介绍,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高平羊头山山顶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经过在附近所做的试掘,发现埋藏有较多的仰韶时期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在遗址之上可见有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通过对石砌围墙基础的调查,发现围墙建在仰韶时期的遗址上,其石砌围墙的时代与仰韶时期遗址的时代相当或稍后。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的,意义却很重大。过去我们说,仰韶文化可能是炎帝部族的考古文化遗存,现在高平发现的考古材料又增加了新的佐证。可以认为,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应为炎帝部落在东进扩张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区域,说明这里出现有关炎帝文化的种种传说不是偶然的。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氏族或部落首领的称号普遍具有沿袭性,特别是一些强大的原始共同体更是如此。以此观之,炎帝部族在发展过程中,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其首领也应该是使用了同一名号,因而保留了有关炎帝活动的传说。如果不把炎帝看作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作为部落首领名称,并将这个部落活动的重要区域称为炎帝故里,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高平市可以充利用当地炎帝文化资源,深度打造炎帝文化名片。这不仅是发展地方文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借以凝聚华人心,共筑中国梦的需要。相信经过不懈努力,炎帝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必将大放异彩!

寻找真实的炎帝神农
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程原生
一、四个基本常识,定位了炎帝神农之所在。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炎帝神农开始,是农耕文明起点。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太行高山与大河相接,那是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上古时代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等,都发生在山西上党,那是我们的远祖所在地理位置。《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象羊头”,这是先秦文献唯一记载神农尝百草的准确地址。羊头山距离炎帝女儿所在发鸠山仅30里。
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求证炎帝神农。唐武则天改置社稷,纠正了周朝开始祭祀周人祖先农神后稷的传统,正本清源,恢复了夏朝以前祭祀炎帝神农氏。元朝于成吉思汗建国百年之际举行炎帝祭祀大典,徙羊头山炎帝祠庙于庄里村炎帝陵旁。
二、从高平炎帝神农遗迹中求证神农的真实。神农尝百草之地名12处在上党。高平独有的丹雀。高平独有“九穗禾”秬黍。以一粒秬黍为基准标志,律、度、量、衡从此产生。太行山独有“揉木为耒”之羌木,是制造耒耜的唯一树种。
三、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炎帝陵“高平说”与“湖南说”。上党地区炎帝后裔诸侯国被称“赤狄潞氏”“甲氏”“留吁”“廧咎如”“辰米国”等,次第被晋国灭之。《路史》记载了湖南炎帝遗迹,由商周时幽州和冀州的上党迁徙而去,“赤帝”即“赤狄”。广州简称“穗”、“羊城”,为“相传周夷王八年”,由高平羊头山炎帝后裔向南迁徙。
炎帝族后裔向南的迁徙走向连缀起来——湖北随州、湖北神农架、湖南茶陵、湖南会同、广州、云贵、直至台湾、海外的炎帝子孙,一脉相承。

炎帝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世满
高平一带是炎帝文化遗产最密集之地,目前国内学术界认为,华夏民族始祖之一炎帝的遗迹遗产比较密集的地方主要有四处,即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山西高平,这四个地方都有关于炎帝神农的古文献依据、遗产遗迹及民俗传说。但比较以来发现,前三个地方或强调是炎帝出生成长之故里,或突出是炎帝的陵寝,只有山西高平一带留下了关于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去世、殡葬以及陵庙群等完整的证据链,高平一带是炎帝神农文化遗产最丰富最密集的地方。
在当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合理开发利用高平炎帝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准确定位,定位决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高平炎帝文化旅游要定位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高度,把高平建设成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祭祀人文始祖炎帝的首要目的地,建成全球华人大规模祭祀炎帝的首要场所。二是高标准建设,以新建的炎帝陵庙为中心,规划建设全球一流的炎帝陵庙祭祀建筑群,规制要高,标准要高,让建筑本身成为人文景观,成为新时代传统建筑的典范,成为旅游者的吸引点,将来成为新的文化遗产。三是高水平展陈,紧扣炎帝及炎帝文化和华夏文明这一主题的,不论塑像、壁画、碑廊、彩绘,还是专题展览、导示标牌,一定要高水平策划,高品位构思,高水平设计。四是要高效率管理运营。五是要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只有把这几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位,才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炎帝文化遗产发展好高平的文化旅游。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