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晋城:重温家训 涵养家风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2/5 14:42:00

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那些繁花和茂叶,是人生的养分。

  《红灯记》里有句唱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意思是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环境是否影响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看法竟然出奇地一致。人类的成长过程,通常都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因素,一是社会因素。而“家庭因素”就是“家风”。

  家风是什么?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家风正不正不仅关系家族荣辱兴衰、家庭幸福与否,还直接关系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人常说,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分析每一个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总能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找到促其成功的根源。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父母长辈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就像雕塑一样,精雕细琢,方有好作品。

  所以,新年之际,我们重提“家风”,就是倡导千千万万个家庭涵养好的家风,培养优秀的传承者,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本报记者 王金枝

  牛宗夫是我市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他的家庭被国家文广新局表彰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在他家里,从客厅的茶几、电视柜到书房的窗台、角落,再到卧室的床头,到处摆满了书籍和装订成册的旧报纸。

  年近七旬的牛宗夫身材瘦削,神采奕奕。他每天至少用5个小时阅读书籍、报刊,然后浏览论坛,发帖回帖,另外再搞些格律诗创作。

  牛宗夫在书房布置了一面书柜墙,他家的藏书已经超过了3000册。他尤其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中不能生有,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谁不能燃烧,就只有冒烟——这是定理。生活的烈火万岁!”牛宗夫认为,这段曾激励了几代中国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洪流的诤言,让年轻人热血沸腾。

  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求,牛老回说道:“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生活很艰苦,家里用蓖麻油点灯,灯捻儿又细又短,灯光只有黄豆粒般,我经常就着灯火看书,火燎头发的事时常发生。我在灯下读完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红旗谱》等名著。读的书多了,我心底涌起了写作的冲动。”

  几十年里,牛宗夫坚持读书。2007年,他从晋钢退休后从旧院子搬进单元楼,有了独立的书房,起名“清雅斋”。他始终秉承“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阅读书籍,除了眉批旁注外,还写下了数十本读书笔记和数千张读书卡片。1983年,他的处女作《黑牛哥》发表在期刊《沁水》上,从此激起了创作热情。30多年来,他创作手稿越来越厚,北京、河北、河南和太原等地的报刊纷纷寄来了用稿消息。

  “读书就要藏书,我家4口人,只有我一个人挣工资,每本书背后都有故事。”拿起那本标价5.5元的《文艺创作知识辞典》,牛宗夫动情地说,“这是1988年我随省冶金文联到太原铝厂采访,忙里偷闲逛书店时买的,当时我的工资还不到35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阅读、写作时光里,买书一直是他生活开支里最重要的一项,他宁可吃的差点、穿的破点,也要坚持买书。他每年在订阅报刊方面的花销在千元以上,他对《太行日报》星期刊情有独钟。1996年至今,他把每年的“星期刊”一张不落地装订成合订本,如今已有18册之多。

  让阅读扮靓生活,让读书成就梦想。在2008年4月23日第十三届“世界读书日”,牛宗夫在我市的“读书交友会”上倡导全民阅读,他说:“书是医愚良药,可以改变人生态度。父母好好学习,子女就会天天向上。”

  如今,牛宗夫的女儿和外孙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了读书的兴趣。他希望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对家人行爱 对社会行善

  □本报记者 王辉

  “崔旭艳”这个名字,在晋城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符号。孩子上不起学,找她;婚姻遇到难题,找她;追讨欠薪,找她。经常有人问她,管这么多事,不嫌麻烦吗?她回答:这么多年,帮助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非要问我为什么,只能说,我的一切善行善举,都来自父母对我的影响。

  崔旭艳的父母都是军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父母对她的要求。母亲常跟她说:“三岁知小,七岁看老,好习惯必须从小养成,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这么多年来,她把父母的教诲实践在自己身上,拓展到两个女儿身上。崔旭艳说:我的家风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在家行爱,在外行善”。对家人行爱,就是尊老爱幼、孝道仁爱,对社会行善,就是要像爱家人一样爱社会。

  这些年,崔旭艳开通了“懂你”热线,凡是上门求助的,她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孩子们在她善行善举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她的行列。

  女儿上初中时,小区里有个流浪汉,女儿觉得可怜,每天都给他送饭吃。有一次,崔旭艳一家去饭店聚餐,回家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在垃圾桶里翻找东西吃,看见男子可怜,崔旭艳和女儿就主动上前询问,男子告诉她们,他是四川人,来晋城打了一个月零工,没有挣到钱,现在也回不了家。看见男子可怜,女儿跑去超市,买来一大包方便面、火腿肠等零食给他,并给了300元钱让他买车票回家。汶川大地震时,女儿刚参加工作,一个月工资只有600元,但她仍然从积蓄中捐出1000元,并第一时间给崔旭艳打电话,让她捐款并进行募捐。还有一次,一家人去韩国旅游,在购物店买了4个包,返回旅游大巴后,才发现服务员多放进去一个。大巴已经开了一段路程,同车的游客说不要管了,即使多拿一个人家也挣钱,女儿却执意下车,跑了一大段路,把包还了回去。

  崔旭艳说:“孩子知道,做人必须有原则和底线,不能因为贪图小便宜而跨越了底线。这也是家庭的影响。”

  崔旭艳用善行感染着家人,影响着身边的朋友,她认为:善行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老实做人 本分做事

  □本报记者 常敏丽

  30多年前,父亲经历了一件事,悟出了一个道理;30多年中,父辈子辈都遵从这个道理,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如今,子辈也把这个道理讲给孙辈,让其一脉相承,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

  故事的主人公是常胖胖的父亲,他们祖辈生活在陵川县。

  上世纪80年代初,常胖胖出生了,母亲在农村教书,每月有36块钱收入,父亲在村里一家小工厂打工,每天也有几块钱收入。按当时的经济条件,这样的家庭收入算是不错的,但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常胖胖的父亲一心想发大财。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他“走木头(伐木)可以挣钱”,尽管知道那是违法的事情,但他还是决定铤而走险。

  陵川县山多树密,珍贵林木多。常胖胖的父亲和农村的亲戚一合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两人带着伐木工具到山里砍下了一车檩条,天亮后卖到了紧邻的河南。一车檩条卖了80元,一人分了40元。要知道,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工人俩月的工资。

  当常胖胖的父亲走进家门,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前一天还好好的女儿(常胖胖),突然患上了痢疾,他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便抱着女儿去了医院,打针输液,整整折腾了一周,出院结账时正好花了40元钱。这让他很吃惊:“难道是我偷偷伐木得了40元,使女儿得了病?看来,不义之财不该拿啊!”

  常胖胖记事以后,父亲经常对她讲起这个故事。常胖胖不知道父亲曾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自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有去砍过树,更没有思谋着发什么意外之财,他一辈子勤俭持家、本分做人。

  如今,常胖胖的儿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她跟儿子讲起了发生在外公身上的事。懵懂的孩子问:“妈妈,是不是偷东西不好?”也许,儿子现在还不懂那些比较深奥的道理,但常胖胖希望儿子将来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活出自己的价值。

一个“勤”字改变命运

  □本报记者 袁泉

  在吴彤的办公室里,挂着“天道酬勤”的横幅。这是他的座右铭。他认为,“勤”是一种精神,勤能补拙,勤俭持家,勤奋上进。作为太行置业的董事长,“勤”字激励着他踏实做企业;作为家庭一分子,“勤”字引导他孝待父母善待妻儿。

  “我们家既非名门望族,也无骄人身世。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勤奋上进’,可以说,一个‘勤’字改变了我的命运。”吴彤说。

  吴彤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不善言辞的他继承了父亲的本分和勤勉。参加工作后,吴彤的收入稳定,面对做旅游业的机遇,他曾经犹豫不决,关键时候,父亲对他说:“希望你不要懒惰,不要安于现状,勤奋上进。”这句话激励他勇敢接受挑战,直至太行国旅如日中天。在太行国旅步入正轨后,他再次挑战自我,选择了房地产业。

  时光飞逝,几十年来吴彤从未忘记“勤”字家风。他牢记勤奋之道,勤行纳言。多年来,他坚持与员工一起按时上班,下班后,他还与主管人员开会到深夜。“勤”,让吴彤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敢担当、有道义的企业家。

  在吴彤的成长历程中,他不仅丰富了“勤”的内涵,还拓展了“勤”的外延。他教育女儿时,以“勤”为基,加入了开明、民主的元素;与父母相处时,他增加了无话不谈、定期“思想汇报”的内容。吴彤说:“这些习惯不一定要写成语录或家训,而要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家庭成员。”

  受父亲的影响,女儿开朗向上,从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到省级优秀团员,吴彤的女儿在开明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认为,家风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从我父亲到我女儿,勤奋开明已经形成了一种延续和传承。”吴彤认为,过去的家风养成虽经千百年自然形成,但它仍有局限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家风作为传家宝,留给子孙后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秦方圆

  家风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以贯之的处事风格;有人说,家风是一种高尚品德修养的延续;有人说,家风是直接影响后代为人处世的重要因素。

  城区西上庄乡南畔村的秦广文和其女儿秦秀经历的两件事,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种传承。

  秦秀年幼时,秦广文领着她去超市买烟。当时,他给了老板一条烟的钱,而超市老板竟然给了他两条烟。回到家,秦广文才发现自己手里拿了两条烟。他急忙返回超市,把多给的那条烟还给了老板。老板这才知道,自己刚才大意,多给了一条烟。

  老板很感激,立即拿出一瓶酒酬谢秦广文:“一条烟差不多300块钱,你不还回来,我也不知道。这酒不贵,几十块钱,就当谢你了。”秦广文婉言谢绝:“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

  在场的秦秀目睹了这一切,跟着父亲往回走时,不解地问:“爸爸,这条烟不是你多拿他的,是他自己给你的,你为啥要送回去?”秦先生说:“你爷爷从小就教育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管别人知不知道、在不在场,都要坦坦荡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秦秀听了父亲的话,铭记于心。长大后,她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去年夏天,秦秀和朋友去洗浴中心洗澡。这个洗浴中心是先消费,后结算。洗完澡,出了洗浴中心的大门,竟没有人要钱。秦秀悄悄对朋友说:“我们还没给钱呢。”朋友冲她眨了眨眼睛,拽起她就走出大门,坐上了一辆出租车。车刚走出二三百米远,她们就从后视镜里看到追出来的洗浴中心工作人员。出租车司机问出了什么事,秦秀说了事情的经过。

  秦秀心里挣扎了一番,对出租车司机说:“掉头!掉头!工作人员不容易啊,她们干的是体力活,我们这么一走,不是昧良心吗。”

  回到洗浴中心,结了160块钱,秦秀才长舒了一口气。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假如你们不回来,这笔费用只能是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共同承担了。”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风其实很朴素,一代影响一代,一代传承一代。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