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念好“发展经” 拓宽致富路——记泽州县柳树口镇中村第一书记崔文光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7/12 11:43:29

□本报记者 商津津

  崔文光在村民赵明生家里了解农家乐发展情况。本报记者 张文庭 摄

  2015年5月,泽州县柳树口镇中村村南面的紫金山上,文物部门在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寺庙——大云院旁的崖壁上,发现了雕刻精美的三藏取经摩崖造像,表明晋城很可能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

  去年8月,市工商局经检支队的崔文光来到中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之余,崔文光来到紫金山观赏曾引起不小轰动的取经造像,当看到唐三藏“轻衣简从、苦行西域”时,他和同行的村主任贺广兵开玩笑说:“1300多年前,唐僧或途经此地向西天取经;如今,我到这里虽不再取经,但一定要念好美丽乡村‘发展经’,让乡亲们尽快走上致富路。”

  实事“经”:新官上任三把火

  中村,位于柳树口镇东北部,户籍人口225人,常住人口只有50余人,以老年人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没有其他产业,经济落后。

  崔文光是名转业军人,结实的身板上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不服输的倔劲,刚走马上任的时候更是充满了一股兴奋劲:天天看农书,琢磨点子,总想着要在村里做些什么。

  但很快,他就被浇了一盆冷水:村民就当没什么事发生,冷眼地看着第一书记,各忙各的农活;村干部虽然支持工作,但往往说了几句后就没有了下文。

  憋了一股劲的崔文光,就像一拳打在了海绵上,有劲使不出来。“‘存在感’这么低,还谈何建设美丽乡村。”着了急的崔文光决定找贺广兵好好聊聊,找找症结。

  这一聊,便打开了崔文光的心结。原来,这批村干部都是换届后新选举上去的,也憋了一股劲想做一些事,但村子劳力少、底子薄,谋发展十分困难,所以想要实现崔文光的“点子”,难度很大。要想带领全村发展,还得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补齐功课,才能谋长远。崔文光豁然开朗,看来“念经”这事急不得,首先就是要办实事、急事。

  经过和村民的深入沟通,崔文光发现,拓宽村东主干道、改善环境卫生是群众当前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两件大事。

  崔文光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主动和县里沟通,争取到“一事一议”资金,用于拓宽村东主干道,并对部分路面进行硬化,经过几个月的施工,村内道路焕然一新。“以往村里的路特别窄,只够一车宽,三轮车会车都很困难,只能一头走完、另一头再走。现在宽敞多了,这条路真修到我们心坎上了。”村民赵保林说。

  路修好后,崔文光又和其他村干部协商,通过发挥村集体力量,清理了村里积存的垃圾,改造了部分煤池和厕所,修建了180多米长的路边花墙,并制订了垃圾清扫制度,雇佣村民每天打扫卫生,村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道路宽敞了,环境改善了,来村子里游玩的驴友也多了起来,一些村民便盘算着开农家乐,却因不知如何办理营业执照犯了愁。崔文光得知后,又多方奔走,帮有意愿的农户开办了农家乐,还给每户申请了5000元的补助。村民得到了实惠,更加信任崔文光了。

  “办完这几件事,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跟村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崔文光说。

  党建“经”:提升战斗力凝聚力

  2015年9月7日,崔文光主持召开了进村后的第一次支部会议,但一进党员活动室却傻了眼:屋里堆满了破旧桌椅、拖把扫帚等杂物,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而按照规定应出席会议的20个党员只来了8个,很多人敷衍一声就没了下文。

  “党建工作耽误不得、马虎不得,就算是从零开始,也要坚持下去。”会议结束后,崔文光就忙乎起来,他把杂物成堆的党员活动室清扫一空,又去市里制作了党员活动制度等版面,采购了桌椅板凳。经过改造,昔日冷冷清清的党员活动室又恢复了生机。但此时崔文光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恢复正常的组织生活。崔文光说,村里很多党员都在市区工作生活,每次通知这些人回村参加活动,几乎没人理会。

  为了鼓励在外面工作生活的党员参加村里的党员大会,崔文光每次到村里,都要捎上几名党员一起回来,让他们看看村里的变化。一来二去,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也越来越多。

  记者在党员活动室看到,墙上悬挂有《党支部建设各项制度》、《村民委员会管理制度》、《入党誓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等展板,所有党员的“学习手册”也挂在墙上,党建氛围浓厚。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战斗力。在实施道路拓宽、环境整治等工程中,党员干部带头上阵,义务投工投劳;在农家乐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广大党员也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这本经念好了,建设美丽乡村才有希望!”崔文光深有感触地说道。

  致富“经”:绿水青山宝贝藏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崔文光也逐渐摸清了影响村里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方面是人口少,劳力少,位置相对偏僻;主观方面则是村民年纪偏大,严重缺乏干事创业意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些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项目很难成功,还是得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崔文光说,经过村委会多次商议,他们决定利用村里山地面积多的特点,发展种植核桃、连翘。

  “这两样东西适合山地种植,劳动强度低,村里很多老人也有种植采摘经验,可‘地尽其用、人尽其力’,崔书记的这个点子很是对路。”贺广兵说。

  有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中村很快便发展起了190余亩的核桃种植园,今年秋后还将进一步扩大连翘种植面积。下一步,村里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负责统一经营管理,免除村民的在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就在种植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国家和省、市大力推进的光伏扶贫项目又进入了崔文光的视线。崔文光说:“农村光伏发电产业补助多、投资小、收益稳定。目前,我们正在与电力部门沟通,确保项目早日上马。”

  已经做起农家乐的村民赵明生给记者算了笔账:“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一户需要出4万多元,除去2万多元的补贴,剩下的大部分可以申请贷款。项目完工后,预计3至4年就能回本,收益十分可观。搞这个项目,我举双手赞成。”

  当地秀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也逃不出崔文光的法眼。他说,中村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而且在紫金山上发现的唐三藏取经摩崖造像,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已有投资商前来开发“紫金山大云院”旅游项目,这对中村来说是个好消息。

  “发展旅游业,还得有畅通的道路。目前,村子连接外界的公路还有一截没铺设柏油,影响汽车通行。不过在当地政府和市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这段道路的修缮工作已列入‘镇政府为民办事实’之一,相信用不了多久,崭新的柏油马路将直通村口。”崔文光说,届时,中村可以扩大农家乐规模,发展采摘园等产业,村民将可直接从中受益,发展前景可期。

  服务“经”:群众利益无小事

  “在村里工作,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参与解决。”这是很多第一书记的直接感受,而崔文光感触尤深。中村的常住人口几乎全是留守老人,很多已经八九十岁高龄,他们的家务事、突发事,就成了崔文光的“公事”。

  2015年9月的一天中午,崔文光正在办公室里忙着,突然听到外面在喊“出车祸啦!出车祸啦!”他急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事发地点。原来是村里一对夫妻开着三轮车出村时,因驾驶不慎在村口的大坡上翻了车,人也滚落到了坡边的沟里。

  崔文光赶紧拨打了120,然后二话不说就跑到坡底,和几位村民一起将受伤的两口子救起,并让村医给伤者简单包扎了伤口。由于担心村里位置偏远,道路难行,等救护车时间过长会延误抢救,崔文光又安排人开车带着伤者往救护车来的方向驶去,最终节省了40分钟的等待时间。

  除了一些突发事情,帮村民解决“家务事”,才是崔文光每天的“重头戏”。今天这家往外面捎点东西、明天那家水龙头不出水了,都要找他帮忙。

  今年3月的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找到崔文光,希望他把自己送到镇上办事。“当时,我正在处理工作,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很多村民年事已高,平时很少外出,这次难得出去一次,怎么能轻易拒绝呢?就答应了那个村民的要求。”崔文光笑着说,“最多就是晚上加个班。”

  崔文光上任后,找资金、学党建、谋发展,没少往市里跑。很多村民以为,崔书记在外面跑的晚了,当天肯定就不回村了,太折腾。但时间长了村民发现,即使白天崔书记在外面跑上一天,晚上他“宿舍”的灯也经常是亮着的。

  对此,崔文光坦言:“有时候太晚了,也想干脆回家住,多陪陪家人。但一想到村里林林总总的事情,就放心不下,只要不是太晚,我都要赶回村子,翻一翻‘农书’,学一点专业知识。我相信,我还可以把这本美丽乡村‘发展经’念得更好。”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