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内贵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是从军营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一名人民子弟兵,但他脱了军装还是兵,回到太行山区的泽州县,在基层工作几十年,一如既往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使“军人”这两个崇高的字眼儿,更加神圣,更加光荣。2019年新年刚过,却不幸仙逝,享年79岁。回首他短暂而闪光的一生,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革命军人踏石留印的闪光足迹……
戎马生涯
一九六零年,王内贵怀着报效祖国的志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愿以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
到部队后,他考入军马兽医学校深造,因成绩优秀,工作积极,一九六一年七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六二年六月,盘踞在台湾岛的蒋介石匪帮,派遣特务潜入大陆,在福建省秘密成立了反动组织,其反华气焰十分嚣张。党中央命令坚决抵抗,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王内贵所在的兵团奉命轻装上阵,三日内即开赴福建前线。因为战备需要,他被抽调到后勤处勤务排任第一战斗小组组长,和全排战友负责装载军需物质和后勤保卫工作。经过一番激战,我军一举歼灭了九股美蒋武装特务,彻底粉碎了美蒋反动派窜犯我大陆的阴谋。鉴于王内贵在此次战备中恪尽职守,及时保障了战斗所需,上级为他荣记三等功一次。
一九六三年七月,河北省邢台驻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在生与死的紧急关头,王内贵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抢险斗争,造成耳鼓膜穿孔,拇指骨折,又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抗洪斗争胜利结束后,他荣获中共中央防汛总指挥部颁发的防洪斗争胜利纪念册,上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英勇奋斗,战胜洪水,为建设和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继续努力。”那年十一月,团政治处奖给他一套《毛泽东选集》1—4卷(当时在书店买不到),并授予他“爱民模范”和“活雷锋”光荣称号,后又树为团、师、军“学习毛著标兵”和“学雷锋标兵”,多次出席各级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特等射手奖章
一九六四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全国性军事大比武,王内贵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军第一名,被北京军区树为“业务标兵”,荣获“特等射手”和“技术能手”奖章。不久,奉命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作汇报。同年十二月,《战友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他献身国防的模范事迹。随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将他与战友的先进事迹汇集成书,在全国发行75万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王内贵几经摔打,千锤百炼,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熔铸成一名坚强无畏的革命战士。他把青春热血,献给了可爱的祖国。
为民除害
由于在一九六三年参加抗洪抢险,遗留下终身难治的“风湿性髋关节炎”,加之耳鼓膜穿孔,拇指骨折,无法继续在部队生活。一九六五年春,王内贵怀着依恋不舍的心情,向八一军旗施了一个庄重的军礼,便离开了可爱的军营,回到了家乡,组织上把他分配到晋城县的犁川公社兽医站工作。
刚回到家乡,王内贵就听乡亲们反映,近几年野狼经常到村子里食猪叼羊,马寨大队第二生产小队的羊群,一黑夜被狼咬死咬伤17只。王内贵听了非常气愤,决心除掉这些山害。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四处寻找狼的影踪。不久,犁川公社党委召开抗旱春播动员大会,听参会的天水岭大队干部说,一个老羊倌发现一个废弃矿洞里有一群狼,便用石块垒住了洞口。王内贵喜出望外,感觉立功的机会到了,便主动请缨为民除害。
尽管王内贵是一名退伍军人,但在生与死、血与火的关键时刻,他要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军人的风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向犁川公社武装部借了一支步枪,10发子弹,四枚手榴弹,雄赳赳向狼窝走去。在上犁川大队民兵营教导员、天水岭大队民兵连长和另一名老复员军人的掩护下,他望着黑乎乎的狼窝,迎着疯狂的狼嚎,插上刺刀,子弹上膛,临危不惧,三次杀进狼窝,一举击毙了九条豺狼,一曲为民除害的凯歌响彻在太行山上!三进狼窝的事迹轰动全县,不久,随县里组织的演讲团到晋东南的长治、长子、屯留等八县作了巡回报告,所到之处,人民群众一个个向王内贵伸出大拇指。使他深深地感到,尽管已经脱了军装,但是,当一名永不褪色的革命军人无尚荣光!

农业部颁发的荣誉证
2003年“非典”期间,晋城市民们全都关门闭户在家躲避灾难,不敢出门。有一天,突然有人向王内贵家打电话,恳请他到小区门口求见,原来是泽州县川底乡张沟村的村民薛氏兄弟求诊,他们村的耕牛得了瘟疫,已死亡一头,还有八头病牛,命在旦夕,求他前去医治。当时王内贵已经退休了,又是“非典”期间,本可一推了之,让他们去畜牧局求医,可他们是特意来邀请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王内贵想到自己更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退伍军人,在生死面前能知难而退吗?不能!绝对不能!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提上药包,乘上摩托车,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飞驰而去。经诊断,是血液寄生虫病。随后几天,王内贵守护在张沟村的牛舍,精心治疗,不仅使八头耕牛起死回生,还对全村所有的牛羊进行了紧急防疫。由于防范措施得力,经过几天的日夜奋斗,彻底扑灭了疫情,使全村70余头牛、四百多只羊避免了一场大劫难。临行前,村民们纷纷前来酬谢,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村民们联名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锦旗上写着:“面向农村、心系农民、随叫随到、排难解忧”,还夸他是复员军人的楷模。王内贵感觉,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人民群众赞扬军人,热爱军人,是最大的幸福。
扶贫助学
王内贵十二岁失去了母亲,受尽了没娘孩的苦楚,十分同情孤儿。有一次他到下犁川村下乡,了解到该村十二岁的孤儿陈思思,父母双亡,随奶奶相依为命,面临辍学,王内贵便给了她学费,鼓励她继续读书。后来,又帮她转入市内中学就读初中。中考时,陈思思的总成绩距泽州一中的分数线仅差一分,按规定,进校需缴纳一万多元借读费。王内贵找县里有关领导反映情况,帮助她免除了择校费,进入泽州一中读高中,后考入山西农业大学。王内贵先后帮助陈思思办理了低保证,五保证,享受慈善协会及学校解决资金六万余元,使她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现在上海市就业。

农业部颁发的“农技推广荣誉证章”

晋城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奖状
2002年,王内贵退休后,被任命为泽州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扶贫助学委员会”副主任。他想,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靠儿童,要靠文化,才能繁荣昌盛。必须抓好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他和泽州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开展“两只羊”扶贫助学模式——将扶贫资金购买两只优质怀胎母羊(价值一千元),无条件供给贫困学生,让其滚动发展,解决燃眉之急。几年来,王内贵和同志们一道,累计为泽州县李寨、犁川、山河、晋庙铺等乡镇的贫困户送羊784只,为392名山里娃解决了上学难题。
2004年,大箕镇上河村王航航在长治师范学院就读大二,父母不幸同年身亡,巨大的打击使他失去了信心,放寒假时,他未回家过年,只身一人乘火车到举目无亲的广州打工。王内贵知道这件事之后,十分同情和惋惜,便再三说服其舅父劝王航航返校就读,同时,不辞劳苦寻找爱心救助,使王航航不仅得到了泽州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县慈善总会的支持,还获得了郭振华五千元和成济武四千元的无偿资助,使王航航完成了学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泽州县巴公中学任教,从而改变了一个孤儿的命运。2007年1月,太行日报社和晋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为百名孤儿寻找爱心爸妈认亲会”,王内贵推荐了33名孤儿,都找到了“爱心爸妈”。他说,能够尽己所能,让社会少几个失学少年,多增加几个有用之才,就多一份欣慰,多一份温暖,更多一份荣耀。
甘当黄牛
王内贵是1956年从事畜牧工作的,风风雨雨度过了62个春秋。几十年来,为我军的军马建设和振兴地方经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做出了显著成绩。

王内贵(右三)随泽州县老科协深入基层一线,指导群众发展养殖业
王内贵(左二)在泽州县下犁川村指导群众修建养兔场
一九九六年,他从基层兽医站调入县畜牧局,任“动物防疫监督所”所长兼“牧政”执法大队队长。虽然人进了城里,但他没有忘记山区的老百姓,一如既往奔波在山庄窝铺,凭借自己的一颗红心和技术专长,开展科技扶贫,先后帮助泽州农民建起了“万头养猪场”“万只养鸡场”“波儿山羊养殖场”“千只养兔场”“肉牛育肥场”等上百个养殖场,使养殖户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论是酷暑炎夏,也不论是数九寒冬,王内贵都坚持走乡串村,为畜禽访病治病。只要畜主求诊,王内贵总是像军人一样雷厉风行,风雨无阻,昼夜不分,随叫随到,凭借精湛的医术,先后使两万余头危重病畜化险为夷,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期间,他不断总结经验,先后撰写了《催肥散试验报告》《腐植酸钠在畜禽业应用初探》《腐植酸脲饲喂小尾寒羊增重效果初探》《一起暴发性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疗体会》等18篇论文,先后在《中国兽医杂志》《中国腐植酸杂志》《山西畜牧兽医》等杂志发表。其中10篇,荣获山西省“优秀科技论文”、“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个人事迹也多次被载入《中国当代改革者》《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等书籍。

为四化立功奖章

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奖状

荣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
王内贵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章”、山西省人民政府“重要科研进步奖”、山西省老科协“为山西立新功”优秀奖、原晋东南地区“优秀共产党员”、晋城市“模范知识分子”、晋城市“劳动模范”、晋城市“学习三个代表”先进个人、泽州县“劳动模范”。在2008年全县“七一”表彰会上,荣获“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并获重奖一万元。《山西日报》《太行日报》《泽州新闻》等省、市、县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了他技术扶贫、退而不休、无私奉献的事迹,他说:“我只不过做了些应该做的事,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每当想起这些,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我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带着伤残的躯体,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往无前地克服困难,是毛泽东思想哺育了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称号鼓舞着我,身子不倒一直冲,退休也要当先锋!”
让我们向王老致敬,他曾是军营男子汉,满腔碧血映丹心!
让我们为王老自豪,他脱了军装还是兵,铁打双肩两昆仑!
斯人虽逝,精神永恒!
(徐军利)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