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头条头条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急行军 — 晋城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作者:崔振海 暴丽鹏 发布时间:2016/8/3 15:29:00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焦 勇

“自从种植中药材以来,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这不,现在新房子都盖起来了,日子可真是越过越好呀!”7月31日,55岁的赵有林扒拉着院子里“待嫁”的黄芩高兴地对记者说。

赵有林是陵川县潞城镇侯庄村人,这几年依托精准脱贫政策,靠种植中药材生活逐渐富裕了起来。

当前,脱贫攻坚正在晋城市的各个角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十二五”期间,该市已有3.9万多户、12.5万人按既定目标实现了脱贫增收。

8月1日,记者深入晋城市贫困地区,就该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访。

干部驻村,精开处方巧施治

8月1日,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泽州县大泉河村村民的房顶上,村边一栋栋大棚建在蚕桑园区内,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地头可随时灌溉,村北一排排整洁的红色二层小楼房向外界展示着这个只有145户人家的小村庄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

“今年村里又引进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符合安装条件的108户村民已全部安装。该项目不仅不用出钱而且还能挣钱,前6年每户每年除自己用电外还能增收1000多元。”大泉河村老书记秦海生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几年,通过县(市、区)领导干部的定点包扶,综合施治,引进了把脉诊断的处方项目,让我们村加快了脱贫的步伐……”说起大泉河村的发展,秦海生滔滔不绝。

为能够让农民早日脱贫,2011年,晋城市采取干部驻村包扶、包帮的扶贫办法,集中解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大泉河成为其中驻村包扶、包帮贫困村之一,驻村干部多次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村里的发展情况,和当地村委班子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并依据大泉河村传统的养蚕习惯,陆续为该村建起了18栋大棚,三季养蚕、一季养菇。

“现在村里有这么多项目,老百姓根本闲不下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人均收入现已达到10000余元。”秦海生说。

发展产业,瞄准优势做文章

“走!”“走!”“上山!”一到秋天,陵川县潞城镇的村民一早便会一起相约上山采摘连翘。每到连翘收获的季节,路边就会有等待收购的商贩,农民不用将采摘的连翘扛回家,便可直接卖给商贩。

山上长的都是宝贝疙瘩,一转手即可变成现钱。一个手脚快的劳力一天能摘20多斤连翘,一天下来一二百块钱就到手了。每到连翘收获季,潞城镇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采摘连翘收入6000多元,核桃种植收入1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仅这两项就能收入2万余元。”家住槐树岭的老王对记者说。

近年来,陵川县将发展中药材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并将发展中药材与扶贫开发相互结合,不断扩张中药材种植规模。

“十二五”期间,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核桃、连翘、中药材、蔬菜、特色种养”五大产业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底,陵川县全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药材种植户达1.5万余户,参与中药材种植人数达10万余人。

“精准脱贫,就是要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晋城市扶贫办主任赵启明说。

扶贫扶智,抓住关键强培训

随着“叮咚,叮咚……”一串串清脆的淘宝旺旺的响声,闫志波在他的办公房间里完成了一笔笔生意。

闫志波是沁水县端氏镇金峰村人,今年37岁。2011年,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后,闫志波便打起了土特产的主意,做起了电商。

三年前,闫志波组织了村里50个农户,成立了返璞归真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当地农民所种的谷子、小麦、红薯等农产品收购起来,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闫志波的合作社,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贫困表面看是物质的贫乏,但实际上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近年来,晋城在扶贫扶智培训过程中坚持精准扶智,因地、因需设班,随时、随地抢抓新型农民培育,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8600余人,成功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全市计划到2020年,通过培训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达到5万人。

今年,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省召开了《脱贫攻坚推进大会》,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工程的号角全面吹响,晋城市也正在以百倍的信心坚持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极速奔跑!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