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近日,一上海女孩陪男友回江西农村老家过年,看到那顿团圆饭,就决定分手连夜回上海了。这件事迅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而且热度持续不减。2月15日,有上海媒体发声:有人充当道德圣人指手画脚。
按理说,面对这个分手事件,网友也罢,媒体也好,都应该保持理性,至少要明白一个最起码的原则与前提,即男孩与女孩在一起也好,分手也罢,这是他们的恋爱与婚姻自由,不管原因如何,他人无权干涉,更不能说三道四、批判辱骂。
但遗憾的是,女孩将其经历与想法一公开,网友们就开始习惯性地进行站队。有人表示理解女孩,站在女孩一边;有人则对女孩大加批判,指其嫌贫爱富,没有修养;有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上海女孩这个群体,指向了上海人,进行地域攻击等。
这也是上海媒体发声自辩的根本原因。但媒体一发声,不管是不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其同样也没能跳出不客观、站队甚至进行无谓攻击的嫌疑。特别是指责男孩家人“不至于窘迫到一张干净桌子、一把整齐筷子也拿不出”等,这真让人觉得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天分手的情侣其实多了去了,其中不乏城里女孩与乡下男孩之间的无法“兼容”的情况。其实谁也不愿意“闲得慌”对这样的事情指手画脚。但既然女孩将事情公布在了网上,事件成了公共话题,我们就需要理性看待、慎重评论。最起码,媒体绝不能像盲目与好事的网友一样,站出来向着谁谁谁叫板。
特别是,面对女孩“一饭分手”的选择,其中还隐含着一个城乡差距巨大的客观现实。比如交通不便,一路颠簸;比如相对贫困的农村生活;比如上厕所、睡觉、吃饭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比如环境卫生意识与事实情况的巨大差异等等。这些现实,无一不让人觉得无比沉重,并禁不住要追问其根源何在,又该如何改变。
但遗憾的是,自始自终,网友也好,一些媒体也罢,都将目光放在了女孩的爱情选择上,放在了谁对谁错上,甚至放在了地域攻击上。相反,很少有人能够客观反思:包括爱情与物质的关系、城乡差距巨大的消弭等等。很明显,这比女孩“一饭分手”的爱情抉择,更让人痛心与遗憾。
“一饭分手”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时期、城乡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生活贫富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的折射。抛开这些重点问题,却把男孩与女孩、城市与农村、外地人与上海人等分为不同的对立面,然后进行站队,甚至相互攻击,这其实才是真正的“闲得慌”式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要也罢。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