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新闻聚焦新闻聚焦

寻根溯源念祖德 仰祖怀宗话同根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5/20 9:47:54

寻根溯源念祖德 仰祖怀宗话同根 

    ——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主旨发言摘录 

  5月14日,在“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上,台湾三重市原市长、三重先啬宫董事长李乾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王震中和市委书记张九萍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他们围绕炎帝农耕文化,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为深度研究和开发炎帝文化资源,打造炎帝文化品牌,提供了思路和借鉴。现将各位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神农炎帝真正的文化底蕴在山西 

    台湾三重市原市长、三重先啬宫董事长 李乾龙 

 

  在台湾,神农文化的传承是有历史的。过去台湾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民心目中,神农大帝是农业的守护神。另一方面,神农炎帝也是中医药界尊奉的“药王”,神农尝百草在台湾是深入民间的信仰。现在,台湾祭拜神农的庙宇众多,遍布在台湾的北、中、南、东部,信仰的人数保守估计在400万人以上。

  神农大帝协进会于2001年正式成立,是一个覆盖全台湾的社团,在21个县市都有发起人。成立时参加的人数有5000多位,包括今天来的32个宫庙。我们组织社团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扬神农文化。在全台湾祭祀神农大帝的宫庙里,我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

  在我担任神农大帝协进会两任理事长期间,当时山西的友人曾邀请我有机会到山西来。今年3月份我第一次到山西,今天我也很高兴能再次来到山西。我认为神农炎帝真正的文化底蕴是在山西,因为山西这个地方有很多神农炎帝的遗址。今天(5月14日)早上举行的祭祖活动中,有1000多位来自台湾的炎黄子孙参加并感受到了活动的庄严和盛大。

  神农大帝协进会创立至今十多个年头,除到过湖北、湖南以外,今天又来到了山西高平,我们也期盼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组织,同时期盼高平市明年也能组团来台湾。文化交流对促进两岸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我们有一个民乐团,有小学、初中、高中生,这次我们也带他们到高平来做文化交流。这样的活动能让两岸的年轻人通过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彼此增加了解,对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十分重要。(本报记者 吕媛根据录音整理)

   说高平是炎帝的诞生地可能与粟有关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 刘庆柱 

 

  晋东南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现最多、最重要的地区。在全国发现旧石器的地方很多,几乎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都发现有旧石器,这些旧石器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非常有说服力。有关旧石器时代在晋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发现就在晋城,就是下川遗址,其时代恰恰是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转折点,是人类从采集经济到狩猎到农业的起点,这个起点和转折点就在晋城。而且在这里还巧合地出土了用于把粟去皮弄成小米的石磨盘,从而证明这个地方当年就有粟。

  下川文化之后沿着太行山,比如在河北西部,发现了和下川相近的石磨盘。这就说明,当时在晋城地区出现最早的农业工具,此后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后,开始首先在太行山的东麓出现。这个发现也说明,这个技术可能是从这里扩散出去的。

  在这之后,接上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是距现在八九千年的时期。此时在晋城的南边,新郑裴李岗也出现了和下川时代相近的农业工具,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粟。说明这里在农业的起源时期不可小视。更进一步值得关注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的南部一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谷,就是粟。

  现在谈神农农耕文化就要从头来追。我们无法找到炎帝,但我们可以找到炎帝时代发明的农业,这个农业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充分说明晋城下川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代一代中国人把炎帝视为祖先,因为炎帝跟粟的关系非常深。五谷中的粟是五谷之王,古代人对粟就非常重视。《汉书》中说,所有的帝王要建立国家,要想不改朝换代,就要重视社稷,社就是领土,稷就是粮食。粮食中代表性的就是粟。为什么说高平是炎帝的诞生地,以及这里的神农氏传说这么多,可能与粟这种粮食有关。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是龙的传人,之所以将龙与炎帝联系在一起,因为龙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出现十几次,每次出现都是为了求雨,求雨是为了浇灌粮食,因此龙与粟也是直接联系的。龙和农业是联系在一起,这就像是说炎帝是农神一样,龙也是农神,他们是互换的。这足以说明粟在中国的地位。

  谈到粟的重要地位,就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有文字历史记载以后,一直谈社稷为重。第一重要是土地,第二就是粮食,已经把粟归看作国家的象征,粟就是稷。就是说这里的粟享誉了古代中国的社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里是粟最主要的发源地。当然这个还需要证明。河北礠山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小米有5-6吨。有人认为这就是从太行山西麓传播过去的,但至今没找到源头,这也说明粟在生活中太重要了。现在的小米变成了杂粮,但距今5000年时,小米已经占到总食物的70%。因此中国人在后来回忆自己的祖先、回忆农神时,自然而然就回忆到粟的起源地,就回忆到晋东南,回忆到高平。

  为什么高平在北魏以后文物古迹那么多?传说这么多?因为高平地理位置重要。这里应该是继神农炎帝之后的“五帝时代”核心地区,古代中国有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天人合一,当皇帝必须在中间,必须东西南北居中。当时可能觉得高平南北居中,东西居中,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特别崇拜中,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恰恰在高平这个地方,找到了古人的方位认同和想法。

  高平羊头山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对探索神农炎帝传说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一考古发现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是十分急需的科研工作。我们期待羊头山仰韶文化遗址有更多、更重要发现!(本报记者 袁泉根据录音整理)

   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 王震中 

 

  神农大帝在台湾的信众很普遍,庙宇也很多,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据台湾朋友讲,台湾神农大帝的形象是黑脸大汉,高平的神农炎帝也是黑脸大汉,因而台湾同胞对高平的神农炎帝倍感亲切,这也是高平举行的这次“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活动中,有一千多位台湾同胞踊跃参与的原因之一,表现出海峡两岸民众在传承和弘扬神农炎帝文化上的文化认同。

  我国先民对神农炎帝的崇拜,根基于古代的农业文明。台湾出土稻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要比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稻作遗址晚得多,所以,台湾的稻作农业起源于大陆,是从大陆的东南沿海传播到台湾的。从农业的起源和传播来看,在农业文明的寻根文化中,台湾神农大帝的根在大陆。

  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文化有共同传承的信俗基础,海峡两岸共祭神农炎帝有益于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培育,属于增强民族凝聚的正能量。总之,在各地祭拜炎黄二帝的活动和有关的研讨会中,山西高平通过民间文化认同来增进海峡两岸中华民族凝聚的做法,是想民族和国家之所想,急民族和国家之所急,做民族和国家所要做的做法,必将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炎帝族的文化是多元的,“炎帝”这个词的出现是民族融合的产物,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广泛的神农炎帝文化,特别面对我国的北方和南方、西部和东部都有神农炎帝文化的局面,山西高平的特色与优势是什么呢?高平神农炎帝文化的历史地位何在?其中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山西上党地区,特别是高平市,有关炎帝的庙宇碑刻在全国首屈一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平有关炎帝的古碑中,有两通碑,一通是唐代(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另一通是《唐故毕府君夫人赵氏墓志铭并序》,这两通碑都记载说高平羊头山也称为“烈山”,而在神农炎帝的古史传说中,很重要的一条史料就是有关烈山氏的传说,因此这两则碑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高平的羊头山,既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86年,在高平羊头山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表明在农耕文明开始前夕,高平就有人类活动。2007年,在高平发现了两处仰韶文化遗址。2015年11月,又在羊头山发现仰韶文化陶片等。这些遗迹填补了羊头山上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我们可以说它属于炎帝时代的文化,它提供了炎帝文化在高平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考古学信息。

  由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高平的神农炎帝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多年来,高平人在传承和弘扬神农炎帝文化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建设,出版了包括《炎帝古庙》巨著在内的许多出版物,也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论坛;高平、晋城还举办了一系列神农文化活动。通过媒体的传播,提高了高平乃至山西神农炎帝文化研究的声望,使得高平乃至山西的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在全国和海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次“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和“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又有新的创意,而且找到了大陆与台湾在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上的连接点,具有通过文化认同达到民族认同的价值,很值得赞扬和肯定。(本报记者 林斯琦根据录音整理)(本版照片 本报记者 关云 摄)

    发展以炎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 

    晋城市委书记 张九萍 

 

  晋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非常深厚的炎帝文化的传承,有极其众多的炎帝文化遗存。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周边乡村遍布炎帝庙,千年以来,香火缭绕,鼎盛不息。炎帝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渗透了这块古朴的土地,浸润了这方百姓的记忆,成为这一地区民间地方崇拜的对象。就国内炎帝文化研究而论,这也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其一,这里的历史遗存密集;其二,考古佐证有力;其三,史书记载翔实;其四,碑记石刻独特;其五,祭祀活动普及;其六,民俗传说生动。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源流。炎帝文化是中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五千年前,荆莽丛生、道路不通,是新旧石器相叠的时代,具有创新精神的炎帝,以民生为念,寻五谷、制耒耜、教稼穑、尝百草、兴贸易,富民强族,知难而上,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源头。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尊崇神农炎帝,研讨炎帝文化,是追慕我们先祖奋斗不息的傲岸身影,是认识我们民族筚路蓝缕的辉煌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炎帝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胸怀,为后世儒家所继承;炎帝躬身力行、亲力亲为的理念,为后世墨家所继承;炎帝富民强族、敢作敢为的精神,为后世法家所继承;炎帝立足山林、崇尚简朴的作风,为后世道家所继承。儒、墨、道、法,构成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澎湃的洪流。炎帝文化,或者说炎帝精神,对于我们发展中的今天,依然有着引导性的现实意义。我们依然需要炎帝那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依然需要炎帝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劲头,依然需要保持炎帝艰苦奋斗的传统,依然需要继承炎帝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我们认为,传承炎帝精神、弘扬炎帝文化,发展以炎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创意、创新、创造”放在首位。一是要充分利用炎帝文化的影响力,努力打造“炎帝大文化圈”,将炎帝文化的理念融入市民心中、转化为城市的“灵魂”,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二是以“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核心,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努力把高平打造成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实现以文化凝聚人心。三是要做足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文章,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成为做好“非煤”文章的切入点和有效抓手,通过深入挖掘炎帝文化宝藏,壮大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四是在文化创新创意上下功夫,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开发一批具有晋城本土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工业文化、城镇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富裕。

  自古山西皆称晋,唯有晋城叫晋城。晋善晋美是晋城发展的基础,尽善尽美是晋城发展的目标。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朝着尽善尽美的新晋城迈进!敬请大家多看一看晋城的人文风景,多读一读晋城的山水文章,了解晋城、加盟晋城、创业晋城、给力晋城,建言发展之策,留下真知灼见,共创美好明天。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