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阵地、整治河道、彩绘文化墙、新建卫生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沿着硬底化村道走进米山镇的云东村,可见卫生整洁的村容,窗明几净的村委会办公场所,整洁有序的便民服务中心……像云东村这样的后进变先进的村庄在高平占比不在少数,这是高平市集中整顿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抓基层、强基础的鲜明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的结果。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高平市下大力气集中整顿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四措并举,持续加压推进,共解决组织类问题57个,民生类问题63个,有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强化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主题教育带来的变化,整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基层去、找出问题来。高平市委主要负责人坚持以上率下、多次下乡调研指导工作。组织部门负责人及各包联乡镇处级领导干部紧盯“三类问题”,对全市420个行政村开展遍访排查;常委会先后两次研究软弱涣散整顿工作,最终确定软弱涣散村党支部32个,做到了精准排查、全面覆盖。
晋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卫明喜多次到高平市李家沟村等地明察暗访,了解到当地群众“用气难”“通路难”;高平市组织部门负责人也多次深入到米山镇等地调研整顿,发现米东村组织活动场所不达标等问题;其他包乡镇处级领导、结对单位负责人在指导帮扶过程中,发现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村,不同程度均存在出行难、供热难、人居环境改善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深入掌握了基层群众的痛点、难点、关注点。
奔着问题去、拿出办法来。在3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中,高平市集中火力、持续攻坚。一是配足力量。采取“四个一”整顿机制:一村一名处级领导挂点整顿,一个工作组驻村整顿,一名第一书记蹲点整顿,一个市直部门结对整顿,聚合各方力量推动整顿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二是精准施策。按照软弱涣散的不同成因,分类施治差异化施策,实行“一村一方案,一问题一对策”,全部建立了台账和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三是集中联审。10月份,高平市委组织部牵头纪委监委、政法等六部门对全市2989名两委干部开展联审工作,逐一“过筛子”。四是及时清理。根据联审结果,第一时间函告相关党工委,要求各村、社区及时清理受过刑事处罚的“两委”成员,并在10天之内补齐支委班子,交接好村委班子工作,确保岗不断人、事不断档。
向着人才去、选出“领头雁”。机关干部派下去。寺庄、河西、建宁等乡镇精心选择农业员、林业员、安监员等优秀机关干部,下派到软弱涣散村任职党支部书记,为党组织充实“新生力量”,解决没有“车头带”的难题。云东村党组织原负责人因涉黑涉恶被清理,村情复杂,米山镇党委及时将机关干部下派为党支部书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逐步扭转。本村精英请回来。米东村党支部情况复杂,支委选举有难度,本村党员内部无合适人选,经多方考虑,米山镇党委鼓励米东籍在外优秀人才、原市政公司经理、年富力强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贾先德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有效缓和了内部矛盾,配强了支部班子。退休人员聘到村。为帮助新任党支部书记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米山镇党委将机关退休干部、熟悉米东情况的原任包村干部侯元法返聘回机关,选派为支部指导员,到村指导工作,为新任党支部书记“扶上马、送一程”。普通党员“挑起来”。秦庄村“两委”主干皆因违法被清理,东城街街道党工委广泛座谈、多方考察,让普通党员王英仙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并全程指导其从积极回应诉求入手,做到稳定为先、发展为要。
朝着诉求去、干出成效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过程中,高平市委组织部一手抓干部清理、补齐配强,一手抓回应诉求、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变化。一是“气顺”了。李家沟位于高平城郊,享受“集中供气”是当地群众多年来的期盼。面对民生诉求,市政府召集相关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办公,倒排工期、齐心送气,仅用13天时间,李家沟村的105户村民就享受到了清洁能源,每天做饭的成本从4元降到了4毛,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二是“心暖”了。秦庄村因压差和热源等原因,迟迟未接入城市集中供热,导致群众反响强烈。东城办多方协商沟通,在三个月内“啃下”了“硬骨头”。秦庄村390余户群众实现了集中供暖。三是“劲足”了。米东村党支部从阵地建设抓起,多方筹资40余万元,在短短1个多月时间内,修缮改造房屋25间,配置办公设施,更换制度版面,阵地面貌焕然一新。建设了村级便民服务室,对医保、社保、计生等民生热点实行全程代办,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党员干部的形象更好了、干劲更足了……
(夏斐 冯素军)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