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科
1月26日,寒潮初歇,冬日的阳光下,泽州县高都镇大泉河村各家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走进村里,干净整洁的小广场上,一群老人正在悠闲地晒太阳。“屋顶太阳发电,大棚循环利用,我们村的发展现在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大泉河村党支部书记秦海生的话语充满了风趣。
大泉河村是个纯农山区村,有145户、547口人、1000余亩耕地。在近年来受煤铁经济下滑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纯农山区农户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形势下,对于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脱贫路,大泉河村有着自己的理解。“咱们是农民,自然有着自己吃饭的‘家伙’,把地里的活计干好,真的不会差。”秦海生告诉记者,特别是近些年来,市委书记张九萍对咱村的发展特别关注和支持,多次到村里调研,关心群众生活,帮助谋划产业发展,使我们深受鼓舞,增强了士气,提振了信心。
蚕桑业一直是大泉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周边地界有着很不错的口碑,而他们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突破。从2012年起,村里成立了富兴泉蚕桑专业合作社。“咱们通过土地合理流转的经营机制,合作社现在有桑园400亩,大棚20余栋。”秦海生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种一亩地满打满算可以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1户承包10亩地种桑树,建一个棚,春夏秋三季养15张蚕,一张蚕平均可收2000元,一年下来可收入3万元左右。秋蚕结束后,大棚还可以种植平菇等食用菌。“这一棚多用一年不闲,省力省效,客观上讲,受大环境影响,除了去年咱们的平菇销路有点萎缩外,整体收益还是很不错的,今年我们准备开发金针菇,让大棚效益再上一个档次。”
大棚循环利用,蚕桑也要加工提档,大泉河村专门集资购买专业的蚕桑烘干机。“投资不小,好几十万,但带来的效益确实非常高。”秦海生告诉记者,如果农民单纯靠自己卖蚕茧,受到市场的波动非常明显。“每年的收蚕季,每一天的价格都是不同的,卖得太早、卖得太迟,对咱农民来说,真的是影响非常大。而用机器烘干后,就可以长期保存,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出手,将利益最大化。”仅仅两三年时间,大泉河村的烘干站除了烘干自己村的蚕茧外,已经开始承接周围几十里范围内的蚕茧烘干。“近的到了陵川的西河底,远的甚至有阳城、沁水的来咱这儿,而且咱们现在不光烘干,还直接就地收购,再加工卖出,生意还很不错。”
除了发展现代蚕桑和玉米种植,大泉河村还有五龙甜泉水厂、秸秆气化站,尤其是2015年9月,大泉河村与晋城市鸿诺(硕阳)光电有限公司“联姻”,在全市率先实施整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村147户,除年久失修的房屋之外,符合条件的108户全部在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站。
“房顶能挣钱,人勤地生金。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只要好好干,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对于未来,秦海生和村民们有着坚定的信心。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