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平慈善总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本地实际,广开善款来源,实施精准救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们把每一笔善款都用在了“刀刃上”,助困、助学、助医、助老、助残……,件件善举犹如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当地的困难群众。3月20日上午,这家成立刚满三年的慈善总会,正在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前不久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慈善法》。会长常全喜说:“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稳定器,发展的助推器。”
广开善款来源
“自担任高平市慈善总会会长起,我就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你是困难群众的代言人。”常全喜告诉记者,慈善工作主要就是筹募和救助两大块,筹募是慈善工作的基础。然而,每一笔慈善资金的筹募都很不容易。
2013年3月28日,在常全喜等慈善总会一班人马的感召下,高平市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慈善一日捐”活动,甚至一些离退休老干部和在校小学生也纷纷解囊献爱心,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共募集善款170.9万元。
常全喜告诉记者:“高平人自古‘义’字当头,具有扶贫济困的传统和美德。”寺庄镇农民李素峰,依靠煤炭事业发家致富后,倾心社会公益事业,先是拿出10万元用于慈善助学,后又为全市残疾人捐赠轮椅50辆。2014年5月,在我省以“实现中国梦,弘扬正能量”为主题的第二届感动百姓寻找乡村爱心大使活动中,李素峰获“感动百姓山西乡村爱心大使”的殊荣。
毕腊英,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子,父亲过世后,她接过了父亲的养猪勺,同时也接过了父亲捐资助学的爱心接力棒,成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从此20年如一日地扶贫济困,惠及680名优秀教师及780名寒门学子。
“成立慈善总会,为这些好人投入高尚事业搭建了桥梁和平台。”常全喜说,三年来,为了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他放下身段四处筹募,激发更多的社会能量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目前,高平市初步形成“人人参与、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市直各单位都有了慈善组织,乡镇也设立了慈善站。
实施精准救助
“真是太感谢慈善总会了,母亲眼睛复明后,不再需要人专门照顾,我们可以放心地去打工干活儿了。”高平市北诗镇贺庄村贺先英老人患白内障已有20多年,她在高平市“慈善光明行动”中得到救助。眼睛手术复明后,她的两个儿子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还特地为高平市慈善总会精心制作锦旗,上书“政策惠民暖人心,慈善施恩传光明”。
贺先英只是高平市600多名家庭贫困白内障患者受益者之一。为让全市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高平市慈善总会和高平市人民医院、高平市复明眼科医院同心合力,认真开展“慈善光明行动”,免费医检眼科患者1000多名,治疗贫困白内障患者660名,救助金额66万元,该项目已成为高平市慈善总会的品牌救助项目。
“人一上年纪容易患白内障,过去因为经济不发达、医学水平落后,很多老人刚步入晚年,就失去了光明。”“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而且在基层工作过,亲眼目睹过一些困难群众急需柴米油盐的酸楚,看到过一些困难家庭孩子因贫辍学的无奈,感受过一些群众因病返贫的痛苦……”常全喜充满感情地说。为了让三甲镇路家山贫困村的父老乡亲吃上健康安全的自来水,2014年3月,由高平市慈善总会牵线搭桥,山西铭基房地产开发公司定向对该村捐赠打井款120万元。如今,该村群众已吃上了500米的深井水。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高平市慈善总会大力开展“情暖万家”助困活动,为全市4000户五保户、低保户及特困职工家庭发放救助金,累计发放救助金额达144余万元。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学生,高平市慈善总会更是毫不吝惜,开展了“慈爱阳光班”、“慈善助学”等一系列活动,不但激发了高平各界捐资助学的正能量,而且引进了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山西振东集团、山西汾酒集团和皇明太阳能工程技术学院等外来机构捐款,帮助寒门学子。
激发爱心能量
我国的慈善事业尚在起步阶段,人们对慈善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需要去点燃。常全喜坦言,作为慈善总会,一方面要考虑用好用活慈善资源,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还要搭建适合不同群体的平台,方便人们行善。比如,为广大市民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为年轻人搭建网络捐赠平台,为老年人搭建“随手捐”平台等等。据了解,高平市慈善总会成立3年来,共开展救助项目45次,直接受益者2.6万余人次,救助金额及捐物折款841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慈善法》,准确把握慈善法的新规定、新要求,严格依照慈善法办事,积极依靠慈善法推进。”常全喜说。《慈善法》的颁布对慈善组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这部法律,有规范作用,更有促进作用。如在宏观政策方面提出,国家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在活动用地方面提出,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等慈善活动,可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税收优惠方面提出结转机制;在捐赠方面,提出捐赠实物、房产、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依法免征权利转让的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等。
常全喜说,他会花一定时间认真研读《慈善法》,坚持依法行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自觉把慈善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确保慈善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将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积极探索慈善“予渔”机制,激发更多爱心能量。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