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网评天下网评天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

——评武海燕新书《沧浪之水》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5/7 8:04:00

一书在手,总会有情怀随视觉所赐而涌动。《沧浪之水》自仲春那个晚饭后的时刻,从挚友杨天举的手上得来之后,便在心中流淌着一种亲切、舒缓、激荡、酣畅的情愫。第一眼看到其封面日光初照、群雁翱翔、山水流淌的画面和呈现于之上的“沧浪之水”四个大字,一种朦胧的美之享受、一种清新的情之感召便涌上心头,也给予我一种自然的韵之文雅。

《沧浪之水》作者武海燕简介:武海燕: 笔名才人,生于1976年6月,山西平遥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现就职于山西省政协

宽大的勒口仅在下方很小的地方,镶嵌了一帧照片和一段文字。照片展示出的容颜娇美的职业女子形象,在披肩的长发、闪亮的眼眸、端庄的姿态、优雅的气质衬托下,更加凸显出她直面人生、坦荡从容的禀赋,手中拿着的一本书,仿佛告诉读者她是在进行着一次演讲或者一场答辩。仅有40个字的个人介绍,却能够将她个人基本的信息概括得如此得体,足见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大量的留白,犹如其后的诗文一样,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庚子之初突然降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接下来趁着没有确实必要便待在家里的日子,稍有空闲,我便捧其在手,细嚼慢咽,品读书中的韵律,品味书中的甘醇。一如封面和勒口给我的感觉,《沧浪之水》那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味,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那火热的社会生活感念,构成了作品特有的阅读价值、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正如为该书作序的姜新文先生所言:这不单显示了作者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情怀与视觉,更反映出作者如何区别真善美、咀嚼苦酸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人读来亲切温暖,不时产生共鸣。

《沧浪之水》一书,出自省政协武海燕老师之手,是一部诗歌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从痴情于求学之路到执着于事业之途的部分作品。在沧浪之水、时光之恋、千年之约、杂文四个篇章中,融汇了135篇诗文。拜读之后,它给予我深深记忆的莫过于一段青春的岁月、一场心中的眷恋、一颗火热的心、一个执着的强者。那“沧浪之水”让我洞见一个赤子之心,那“时光之恋”让我欣赏一段青葱岁月,那“千年之约”让我情醉十里春风,即便是那“杂文”也让我重拾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品读《沧浪之水》第一篇章“沧浪之水,它给我“一字一句见真情”的直觉和“诗里诗外有余音”的感慨。武海燕老师在这一篇章中,收录了17首诗歌,从《怀屈原》开篇到《至牺牲的消防队员》,所有诗歌都凝聚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和“天地间驭风驰骋”的胸襟,《怀屈原》六个章节,以最简洁的文字回顾了屈原曲折艰难的人生抉择、热情激荡的爱国情怀,并以“流浪、流浪”“归来、归来”“魂兮归来”等叠韵之修饰手法,强化思想情感。《谁在》《你就是你的光》同样是用这样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仿佛是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灵魂”(《谁在》)。“是谁人让才华布满沧桑”“谁点燃心之火淬以沧浪”(《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的诘问,直击心底。“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遥望那迢迢银汉。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依稀见远方灯火辉煌”(《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直抒胸臆。《以天之名》是“以爱之名”驾驭和回归,《向后奔跑》就是“仰天长啸”而“落霞惊鸟”。当我读到《至牺牲的消防队员》时,正好听到了2020年4月1日晚在四川凉山州扑火的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的消息,“生前,你面对烈火,灼灼的光焰”“逝后,将面对永夜,无涯的黑暗”“英雄,将穿越无间,涅槃重生”,不正是我想要在此时此刻写下的念想吗?

《亲人来了咱们村》这一首诗歌,将对人民领袖的深厚情感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相融在特定的环境、场景、事件中,加深了领袖对人民群众的亲民、亲近、亲切,恰如其分。从“大红公鸡打鸣儿咧,呀呀呀,快快起。村长说有人要来咧,呀呀呀,嚓嚓地”写到“左等来右等来还不见,原来是起得太早咧!夹阵阵看看没人影,间苗苗间不到心合里”;“大花花母鸡咯咯蛋叫,真正是欢喜得不得了!远看近看就是你,你是咱们的亲人咧”,表达了乡亲们盼着见到和刚刚见到总书记时的焦急盼望和喜悦心情。再写到“绕着那圪梁梁走进了村”“见了咱问寒来又问暖”“地合里瞅庄稼泥了脚,圪台上看水井知温饱”的总书记体察民情“可细咧”,最后写道“千里的行程万里的路,咱老百姓跟党走”的信心,情真真、意切切,怎不叫人情怀激荡、情涌万端!“明月也不会辜负”(《秦时月》)。

品读《沧浪之水》之“时光之恋”篇章,让我梦回青春,思绪随着她的《除夕之夜》《小时候》《少年之路》《秋天》,《时光倒流二十年》等《高考》,等《同桌》,怀念《雪》,怀念《母亲》,怀念《村居》的日子;让我《梦回平遥》,步履随着她的《北方的乡愁啊我的青春》《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致青春》,《长相思》,《十月》“白杨在风中飒飒歌唱”的时候,写下《十二相思》,“我的相思野蛮生长,却也只能默默暗恋”(《十二相思》)。武海燕老师在这一篇章的29首诗歌中,就是这样的将她青春岁月的所有遇见、所有牵挂、所有感念,以时光为轴,以事件为径线,以情感为纬度,编织成精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想,在她的心中驻留着一个理想的“白马王子”,但这并不影响她爱之所爱、求之所求、为之所为,《除夕之夜》把心中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呼唤,把心中所有的牵挂、思念、遥望点燃,“让我们远隔千万里共同憧憬,让我们满怀希望不惧艰辛,让我们遥望九霄外给予星辰,让我们相信未来美梦成真”(《除夕之夜》),最后导出“我该拿什么感谢你,我的亲人,我的友人,我的最最亲爱的,爱人”(《除夕之夜》)。以这般热烈的情感,去迎接岁月和时代之所赐,怎么能不演奏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时光之恋”!

品读《沧浪之水》的“千年之约”篇章,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他的诗大多是由感性思维转而理性层面,从世事展现转而隐喻时下。作品饱含着他的人生体验,丰腴着他的人生思考,沉甸着他的人生理解。把他对人生的体验、思考和理解一一纳入了诗中;把他对社会的关注、思索和领悟深深嵌入了诗行;把他对生活的认知、情趣和向往统统溶入了诗章。”将这些话语,用到这里是最恰当的。“千年之约”是《沧浪之水》一书中收录作品最多的篇章,在77首新诗歌与旧诗词汇集中,武海燕老师展现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范畴较广,生活情景较多,语言技巧精到,理性思索精深,社会关注精准,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了她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处世哲思、为人信条。《梦回平中》,虽“依稀当年”,但“苦心不负,十年寒窗。社会舞台,披挂征战”,是感性的语言,理性的表达。而《我的兄弟》,“十里春风,绸缪化雨”,深情的寄语,饱含人生的体验。《扶贫》从“年年找项目,岁岁访贫苦”到“雪白迎朔风,脸黑挂尘土”,对社会的关注,融入思索和领悟,彰显出她的务实和劳苦。“梦里迢迢回青藏,总把他乡作故乡”(《梦回青藏》),无论是在那里工作过还是旅游过,其牵挂总是那般真诚。《滇蜀调研》,“基层工作千条线,一针一线绘蓝图。群众就是诸葛亮,走村串户多总结”,作为参政系统的公务员,其思考何其珍贵。《劝老王》,“人生无悔,长乐未央”;《悼金银焕主席》,“沧桑风雨几度秋,巾帼风姿印河山”,《贺兄上任》,“多问计,心中有丘壑,成大器”等等,把她对生活的认知、情趣和向往贯穿到诗章,对友人、对同仁、对家人,其内心潜藏着的大爱弥足珍贵。

品读《沧浪之水》的“杂文”篇章,是另一种拥有和享受。仅仅12篇文章,虽冠以“文”,却处处可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具象,赋予了文章厚重的承载、悠然的张力、遐思的空间、解构的分量。精练的《张壁,张壁》,只有短短四行多,却将这里的区位、历史、变革、风土人情以及作者的情感全部囊括其中。《才人读金庸》,十个章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完全是古风诗作一般的表达。不仅把作者从年少至今所读过的金庸大师著作,进行了有别于他人的评价,而且把作者处世为人的性情敞开裸露在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不仅对金庸以及其著作有了深刻理解,更让人能走近作者,观其行而识其人、品其文而知其品。“我就是我的牌子,不需要什么胭脂水粉。大学时代,我竞选团干,组织活动,纵横校园,挥洒才情。这样的我,凋落了多少仰慕者的自尊”,如此的坦荡,如此的“才人”,怎能不让人敬重!《青春作伴,诗酒年华》《说武士,道英雄》《故园六十二年前》《月》,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相同的境界,相同的架构,突出阐述了岁月和生活留给作者的理解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平遥怀古》这篇文章,以梳理历史脉络的手法,将平遥上古之时“炎生谒戾,尧封古陶”至明清时期“一纸风行,汇通天下”的历史发展轨迹,详尽勾勒,又将“儒学繁盛,新学昌明”和“千年古县,昨日重现”的沧桑巨变路径,理性解构,在“旷世的相思(《平遥怀古》)”中,让我“又见平遥”。

得知武海燕是平遥人时,一种来自久远的思念顿时涌自心底,那莫名的亲切感一下子拉近了我与未曾谋面的她之间的距离,油然而生敬重和钦佩。我深深地知道,那是我来到人世间第一眼看到的地方的缘故,那是我的父亲以“惊马车下勇救儿童”“洪灾之际抢救老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等铸就他一生辉煌的地方的渊源。“我们曾经在城墙上跑来跑去,熟悉那刻着铸造年代的每一块城砖;我们曾经从城墙根下爬了上去,城砖一棱一棱,如同我们走过的年轮”,那不正是平遥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朦胧印象吗?

《沧浪之水》还摆在案头,我的思绪还停留在“跋”的“为往事干杯”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跃然纸上。心中顿生一缕情思,人生如书,书如人生。假如岁月如愿,我何不与武海燕老师一见,向她讨教诗文创作的门道呢?(赵宝林)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