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2精彩山西 荣誉盛典 企业展示2012精彩山西 荣誉盛典 企业展示

忻州:向幸福目标进发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1/17 17:10:44


作为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五台山风景区迎来了旅游发展黄金期。 本报记者 王雁 摄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成就事业。在这样的执政理念指引下,忻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3581”发展战略,各项工作优先致力于民生建设。
   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加速赶队前行、努力进位争先,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逐年前移。忻州正健步跨入科学发展新时期。
   得民心,借民力。走进忻州市,能明显感受到发展民生的强大合力。城市面貌美起来了,产业转型兴起来了,移民搬迁农民富起来了,文化惠民大力度实施起来了,这一切正在逐渐增强着300万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满意度幸福感、和谐度安全感。幸福写在了人民脸上……
   “通过我们的努力,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更有尊严、脸上更有光彩。”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总结道。

——题记

   12年,一个生肖的轮回。2012年,忻州也走过了撤地设市以来的12年。
   在12年的岁月中,忻州历届市委、市政府执行着同一个使命,就是要让忻州走出贫困,走出发展的新路子。
   忻州,是我省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县多,历史欠账多,规模以上企业少,经济总量少。这些现实问题,因地域和计划经济留下的后遗症等诸多因素,像一个魔咒,一直困扰着忻州的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2010年,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83元,比2005年的7005元增长95.3%,年平均递增14.3%。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25元,同比增长16.4%;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6元,较2005年增加1520元,增长79%,年均增长12.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9个百分点。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5元,同比增长20%。
   从这些可喜的增长数据里,我们不难看出,这12年,忻州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逐年富裕起来了。尤其是近年来,忻州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中央精神与忻州实际结合起来,找准了转型跨越的切入点、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全市全力实施了“3581”发展战略。
   “3581”战略的着力点其实就是民生。忻州牢牢把握改善民生,给人民汇报,向人民问计,请人民评议,重点抓了项目建设、扶贫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文化强市、农村五个全覆盖以及信访稳定八项工作,这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民生,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城市建设顺民意

   “活了七八十岁了,想也没有想到,咱忻州修出这么好的街道。”李逢春老汉激动地说。
   李逢春,今年76岁,家住忻州老城区。在忻州市“七路”工程竣工的前一天,他与其他3个老年人一起,骑自行车逛了刚建设好的7条新路。
   2012年的春节刚过,忻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建设“7451”工程,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建工程。其中“七路”总长33.06公里,“四桥”贯通新区与老区的桥梁工程。“七路四桥”全部完工后,忻州中心城市面积将由28平方公里拓展到70平方公里,为长远建设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五馆一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艺馆、科技馆、体育馆、歌舞剧院)总投资11.96亿元、占地674.4亩。酒吧一条街、名吃一条街、古玩一条街与康乐一条街正在规划设计中。这些工程竣工后,云中新区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品位将会大大提升,忻州即将成为大太原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卫星城市。
   “‘7451’工程得到了老百姓的极大支持,在7条道路的建设上,从征地拆迁到竣工,仅用了153天,老百姓盼望已久的城市面貌改善终于得到了实现。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涌现出来很多群众到工地义务劳动,到工地给建设者们送温暖的感人场景。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这么快的建设力度,这就是民心的力量。”在日月广场,退休职工李建国高兴地说。
   新建的7条大道,让忻州人民看到了新的景观,新的城市框架,新的希望。然而,忻州市委、市政府并没有停歇前进的脚步,马上又启动了附近的城中村改造,让农民真正地变成市民,并且还要真正地富裕起来。
   “把忻州建设好,把大家的事办好,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里真正要发展,就要把各种商贸企业、工业企业引进来,使之成为村里长远发展的聚宝盆、摇钱树。只有大家一道努力,才能把城中村改造等事关民生的好事办好。”9月4日傍晚,郑连生市长在考察忻府区十里后村时,对村民说了这样一番话。为了及时解决道路改造后的城中村发展问题,郑连生市长多次深入群众中,与老百姓共商发展大计。
   忻州城区的建设改造,仅仅是忻州市城市建设的缩影。与此同时,忻州14个县区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各县区的城市面貌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台县实施“12345”城建工程,15个项目投资14.1亿元;原平市实施“4865”扩城建设,投资13.4亿元;神池县建设“5763”工程,投资4.7亿元;繁峙、神池、保德、河曲、原平、五寨、岢岚等县市,正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定襄、原平、河曲、保德以及奇村镇、东寨镇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和乡镇。

  移民搬迁惠民生

   “2010年7月,我们召开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千人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以县为单位,集中政策优势,集中财力扶持,实施‘大移民、大县城’战略,启动了大扶贫工程,计划在3到5年中,把人口在200人以下的1544个山庄窝铺、近17万人全部搬迁到县城。移民数占到全国‘十二五’规划移民总数的7.1%。对此,山区干部群众热烈拥护、积极响应。两年全市共有7万人告别了小山村、土窑洞和危漏房,搬迁到中心村和城镇,住上了砖瓦房、新楼房。全市4年减贫23.1万人,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市委书记董洪运说。
   据了解,忻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经验对山西扶贫攻坚具有 “里程碑意义”。忻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年投入“三农”资金18.3亿元,走出了能够发挥本地光热、土地、水资源潜力的农业产业化路子。他们重点建设了4个 “一县一业”基地县、发展了54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并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村累计达到1049个,连续3年受到省里表彰。同时,忻州市组织了300人的市直农村工作队,赴十四个县(市、区)开展定点扶贫。705名市、县、乡党政领导包村增收掀起热潮,万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解难题、办实事活动有声有色,干部下乡工作受到省干部下乡领导组好评。
   “每户有4间砖瓦房,附带一座温室大棚、一个羊圈、一个庭院。每个贫困户的国家移民补助在1万元以上,整村推进项目补助每户建设蔬菜大棚的资金近2万元,畜牧小区建设补助资金1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000元,县里还动员个体工商户为每户捐款2万元。除了这些,交通运输局负责通路,水利局负责打井,保证移民搬到哪,设施就配套到哪,让移民没有后顾之忧。”岢岚县宋家沟乡宋家沟移民新村刘德介绍说。
   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忻州市以打造全国“杂粮之都”为目标,建设了东部环五台山以定襄为中心,西部环管涔山以五寨为中心的两个杂粮核心产业区,发展基地面积295.2万亩。杂交谷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30余万亩,为全省第一。发展设施瓜菜园区1.3万亩,新建设施农业7800亩,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34个,“一村一品”重点村270个。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07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5.3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量达到36.7万吨,带动农户38万户,培训农民10.5万人。

  经济转型强民心

   “2012年度,忻州省市两级重点工程共177项,总投资概算172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52.08亿元。其中,省重点工程35项,今年计划投资207.38亿元;市级重点工程142项,今年计划投资245亿元。截至8月底,省级重点工程开工29项,市级重点工程开工135项。上半年,忻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9.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0.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0.7亿元。今年以来,工业生产指标保持高位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忻州市市长郑连生说。
   据了解,今年忻州市在园区建设上,重点抓了10个工业园区。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入驻企业12户;原平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入驻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202.8亿元,已批准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保德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入驻项目7个;岢岚胡家滩煤焦镁化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户;忻州蓝天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晋北铝工业经济园区、宁武阳方口煤电工业园区、保德杨家湾工业园区分别有了总体规划和一定基础;河曲蚰蜒峁工业园区、繁峙砂河机械制造生态工业园区正在编制园区规划。全市14个县(市、区),也分别确定了1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目前已有泰尔钢铁、晋电化工、云海镁业、山地阳光、晋北铝业等6家企业被省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发展风电产业,打造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忻州规划风电场总计达102个、规划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其中,列入省风电‘十二五’规划的建设项目共305万千瓦,占全省风电‘十二五’规划的25%。在建风电项目60万千瓦,年底建成风电项目13个,装机规模突破100万千瓦。投资过千亿、产值超百亿、山西风电第一大市、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正在扎实推进。”忻州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
   在转型综改建设上,忻州市提出了建设综改试验区发展的“336”规划:即建设“三个旅游集散地”,“三个桥头堡门户”,建设“煤电铝化板块、现代农业板块、煤电化板块、多元产业板块、矿业冶炼板块、旅游板块六大板块”。以特色膨胀引领要素集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全市“十二五”期间储备项目中筛选确定亿元以上的标杆储备项目965项,总投资11474.62亿元。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改造提升工程等22个重大标杆项目扎实推进。省级试点县——原平市,市级试点县——宁武县,先行先试,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招商引资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外,忻州还开展了政府买单、百姓免费看戏的文化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全面实现,保障性住房按期推进,煤炭实现了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全市赴省重复集体上访“零登记”。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让我们忻州百姓很受鼓舞。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忻州在向幸福出发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原平市大牛店镇镇长张高中说。

本报记者 赵冰峰 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