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2精彩山西 荣誉盛典 企业展示2012精彩山西 荣誉盛典 企业展示

沟梁中诞生的奇迹
——对话联盛农业公司董事长马建明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1/20 17:06:01

    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是在联盛集团董事局主席邢利斌先生倡导下,积极响应柳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2”发展模式,由资源型企业向生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联盛集团回报社会、回报生态、回报家乡崇高精神的体现。

   企业创新亮点:联盛集团作为山西最大的民营煤企,按照省委“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走绿色循环低碳的路子,把扶持“三农”、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集团转型的动力新引擎。
   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坚持“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的指导思想,形成四大产业体系,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规模,整体抓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改变农村,带动农民。将园区建设成为文化繁荣、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
   山西联盛集团秉持“回报自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人文情怀,以百亿巨资大手笔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的壮美图景,开启了二十一世纪破解中国黄土丘陵沟壑区“三农”难题的全新探索,为推进我省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迈出了扎实步伐……
   我报开展“走基层、说亮点、看环境、问创新”大型采访活动后,记者有幸来到火热的山西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建设现场,与联盛农业公司董事长马建明进行了面对面地谈话。屋外,座座山梁,梯田层层,依山旁沟,经山不绝,虽已临初冬,但满山果树满眼绿依旧那样喜人,让记者感叹着这沟梁中诞生的奇迹……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山西最大的民营煤炭企业,为何耗资百亿打造农业生态园区,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建明(以下简称马):联盛集团作为山西最大的民营煤炭企业,联盛按照省委、省政府“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致力走绿色循环低碳的路子,把扶持“三农”、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集团转型的重要一极。其核心是由资源型企业向生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集团邢利斌主席回报社会、回报生态、回报家乡崇高精神的体现。园区建设采取“以工补农、村企互动”模式,带领村民通过组建合作社,高起点、大投入、全镇域规划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带动一方百姓驱穷致富的宏伟构想。
   记:园区建设在机制、体制等方面有何创新?
   马:园区村民以户组建土地专业合作社,并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到合作社,村委会将村集体机动地、四荒地、林地等公共土地也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用土地经营权出资占40%,集团用现金出资占60%,组建山西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园区项目的投资主体。
   合作社章程规定: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全体村民共享合作社股份权益,保障村民土地分红收益不低于2000元/人/年;村民通过合作社自治维护自身权益;并且享有就业、培训、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优惠,从而保障园区农民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农民五年内全部变为产业工人,既有劳动收益,又有分红权益,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村民和园区在利益和发展上浑然一体,息息相关。
   记:能举例说明吗?
   马:在留誉镇有4000余户农民的承包地,18个行政村的机动地、四荒地和林地,通过合作社平台全部流转,让农民彻底告别“牛耕人犁”的小户分散经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1亿元,占40%的股份,实现了“土地资本化”;联盛集团以现金出资1.5亿元,占60%的股份,总揽园区开发。合作社农民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参与园区项目建设,按章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既有劳动收益,又有土地股权分红和项目效益分红,同时享有就业、培训、住房、医疗、养老等多项优惠,实现“农民转身份、农民变股东”,保障“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既体面劳动,又尊严生活。
   记:园区在产业构架中如何定位?
   马:园区建设坚持 “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的指导思想,着力构建四大产业体系。以特色经济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园区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坚持农业产业化原则,发展规模化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遵循工业农业相辅相成、种植养殖同步进行、节能减排稳步实施的产业原则,形成循环产业。以特色宜居名镇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将52个自然村的5000农户集中居住,建设留誉新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促进园区经济效益大规模提升的绿色朝阳产业。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产业体系,依托中南铁路货运站建在园区并由农业开发公司承建的优势,推进物流中转无缝连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在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流和商贸流中提升园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记:谈谈目前园区的进展情况?
   马:目前,园区7个分项目的可研设计已经完成;完成机修整地3万亩、栽植生态林2万亩、核桃林2万亩;年产粮食100万斤,蔬菜500万斤;建设园区道路100公里;打坝65座、淤地6800亩;开工河道蓄水工程8处,提灌工程30处;新镇建设一期工程2000套农民新居,年内主体完工;酒厂三通一平完工,主体开工等,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
   与此同时,园区建设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全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基地,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园区正在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林业产业化示范园、全国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及省级文明单位、实施综合改革示范区、能源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示范点、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工会组织建设试点、生态旅游示范区、现代农民培训示范区、驻村大学生工程实验区,农户星级家庭评选示范区以及工业反哺农业样板区等。
   记:你能描绘一下园区的未来愿景吗?
   马:联盛农业公司计划从2011年起,用十年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建设十大项目,构建四大产业体系,突出五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使园区白酒加工达产1万吨;钙果加工达产2万吨,200万株核桃树栽植改造完成,5万吨核桃加工项目一期工程5000吨投产;苗木基地及物流产业园形成一定规模,形成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现代农业规模,安排5000户农民迁入新居,完善配套设施,形成园区城镇化的雏形;培训1万农民,转化农业产业工人6000人。
   到2020年,园区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循环农业成效显著,科技应用、市场理念持续支撑,农业现代化架构基本成型;园区农户全部搬迁入住新居,富裕和谐新留誉目标基本实现,旧村改造,文化功能凸显,旅游产业形成体系,留誉新镇居民人数达到3万人,农村城镇化规模初具;园区农民通过培训,全部转化为产业工人,引进各类技术人才4000人,产业工人总数突破1万人。农业公司年产值达80亿元,利税指标40亿元,园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实现园区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
   山西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山西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是在联盛集团董事局主席邢利斌先生倡导下,积极响应柳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2”发展模式开工创建的。她是联盛集团由资源型企业,向生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联盛集团回报社会、回报生态、回报家乡崇高精神的体现。
   该园区位于柳林县城东南40公里处的留誉镇,园区将留誉镇1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的154平方公里土地集中流转经营,涉及人口20050人,耕地面积41477亩。园区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出资入股,以4:6的股份与联盛集团共同开发建设。该项目于2010年4月开工,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工期为10年,对留誉镇的土地进行山、水、田、林、路、村、企综合开发,全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构建四大产业体系,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园区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达80亿元、利税达40亿元的产业规模,可转化农业产业工人1万人,使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目前,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七个分项目的可研设计已经完成;完成机修整地3万亩、栽植生态林2万亩、核桃林2万亩;年产粮食100万斤,蔬菜500万斤;建设园区道路100公里;打坝65座、淤地6800亩;开工河道蓄水工程8处,提灌工程30处。目前,酒厂三通一平工程已完工,主体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

本报记者 欧志强 李全明山西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