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田农业科技园效果图

金田农业科技园现代化的金针菇种植大棚

金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现代化生产线
企业创新亮点:
■ 公司项目投资1.5亿元,占地3000亩,仅一年,完成投资1.2亿元,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实现了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投产。
■ 公司实现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自主研发并申请了四项食用菌工厂化国家专利,园区内设“三站两中心”,整个园区达到了“三个循环”。
■ 公司按照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园区化、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采用“大户牵头,农民参股,土地有偿流转,反租倒包”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
金田农业公司概述: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初,是一家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型贸易企业,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园区。
公司位于高平市西面,整个园区种植面积3000亩。该园区与我国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河北省“楚氏集团”联营合作,引进香港万达集团、北京农大国内最先进的百级净化流水线系统,按国家级农业园区标准建设。
项目分三期进行,目前已经建成投产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车间6栋,占地面积111.85亩;共分九个车间和一个原料基地,公司引进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百级净化流水线系统,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标准化、自动化、全封闭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预计年产金针菇6500吨,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实现利税300万元以上。另外建设单栋平均面积为677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200栋,占地面积600亩,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鲜蘑菇10000吨,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以上。届时预计可吸纳当地就业人口1000余名,技术管理人员80名。
11月9日,记者在高平市原村乡原村见到了许俊勇,他是记者“走基层、说亮点、看环境、问创新”大型采访中遇到的最年轻的董事长。初次见到他,满脸的真诚让你不会想到他就是一个投资亿元的老板。但在以下的接触中,睿智、自信、果敢系于一身的他,让我们有了新的认知。
记者:来到原村,首先看到的是你规划整齐的企业厂房和设施农业区,还有从公司门口涌出的“工人”,你成了村里的骄傲?
许俊勇:谢谢。这一切得益于好的政策,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关爱,得益于当地老百姓的厚爱。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具体事,不敢称作一种骄傲的资本。
记者:听说你依托当地煤炭优势,掘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许俊勇:高中毕业我参军入伍,三年后,21岁退役回家。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锤炼,我树立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创业的想法。当时也是赶上了好政策,又有一个好市场,我就抓住家乡的煤炭资源优势,和煤打上了交道。
记者:后来何时因何放弃?
许俊勇:对我来说,主要是因随煤炭行业的发展,诸多行业矛盾以及社会矛盾等日益凸显,同时,我省对煤炭资源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吹响煤炭资源整合的号角。
记者:对此,你曾困惑、迷茫、不理解吗?
许俊勇:没有。
记者:为何?
许俊勇:干这一行,很累。同时,有点“不踏实”的感觉。
记者:想过要干什么吗?
许俊勇:转变创业思路,不停尝试。2003年,筹资500万元成立高平市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反季节蔬菜。还聘请技术专家为公司进行技术指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采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记者:从你接触农业后,有何感触?
许俊勇:单从粗放型资源型产业的投入和收益来看,它周期短、收益快。农业是个慢活,而且投入大。
记者:从公司组建后,你对农业产业创新方面是怎样认识的?
许俊勇:农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才会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设施农业,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记者:发展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许俊勇:合适的项目。
记者:从公司的设施农业项目到目前的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你是怎样搭建你心中的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许俊勇:一份责任。
记者:为何这样讲?
许俊勇:我是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如今我有一点能力,就想尽自己所能,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为大家做点事。从2003年园区始建,就想建成一个集实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园区,目的之一就是想为家乡的人,找一份工作,改善一下生活。园区经过九年的摸索和发展,产业技术推广和运行模式渐渐成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积极的带动、示范作用。
去年,省里提出转型跨越发展,提出在农业上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以“产业特色化、设施现代化、功能生态化”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平市也出台了《关于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我们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加快园区跨越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级建设标准扩大规模,逐步建成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
我们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和市场论证,与我国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河北省“楚氏集团”联营合作,以外资台商企业“深圳星河集团”为技术指导,由山西省农大和省农科院规划设计,2011年4月按照国家级建设标准对园区进行扩张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3000亩,一期工程实施1500亩,投资9000万元。
记者:截至目前,园区的建设情况如何?
许俊勇: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占地1800亩,建成了食用菌加工车间、高温灭杀菌车间、冷藏车间、包装车间,完成了园区内旧大棚、猪圈拆迁以及20多座坟的迁移任务;主干道路硬化、办公楼、职工宿舍楼主体完工并使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正式上线运行,今年5月16日成功出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同时,引进6个食用菌品种:金针菇、珍姬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和草菇,附带产品有以色列优质草莓、无公害蔬菜。
金田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设计为东、西、中三个区域。东区和西区分别为菌菇和果蔬的育苗区、育菌区、生长区和培训中心、脱毒组培室、冷库,中区为现代化流水线生产区,设计有办公区、职工宿舍、餐厅、澡堂和活动中心,共分9个车间和1个原料基地。
园区的生产工艺流程全部采用标准化、自动化、全封闭,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百级净化流水线系统,第一车间为净化车间,负责灭菌、装袋、制种;二、三、四车间为养菌车间,负责接种、发菌;五、六、七车间为出菇车间;第八车间为干燥车间,负责对食用菌进行后期干燥加工;第九车间为冷藏储存车间。整个自动化流水线系统部分仅需9名技术骨干员工操作便能完成。另外,西区杏鲍菇、白灵菇的生产废料,一部分做为燃料可满足供应整个园区的供暖需求,剩余部分可直接供给东区用来培育和生产金针菇和珍姬菇,出菇后的废渣又可作为草莓大棚内的有机肥料使用,真正做到了把生产原料“吃干榨净”,实现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节能、环保、生态和可持续的目标。
园区年生产规模可达到出产鲜菇1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节约土地1500亩,转移和消化全乡周边20多个村庄女劳力1000余人。
记者: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在企业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上,你有何心得?
许俊勇:园区采用“大户牵头,农民参股,土地有偿流转,反租倒包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成本价为农户提供菌棒,免费为农户提供菌袋和技术服务,并统一进行保底价收购和市场销售。按现在的市场行情,经初步测算,农户种植0.8亩的一栋大棚,除去成本费用,一栋棚年纯收入至少可达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可以说是带动农民增收的又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同时也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园区按照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园区化、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省内先进,国内知名,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目的,以实现“一乡一业”为基础,达到创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和打造全省最大食用菌基地的长远战略目标,为转型跨越发展做一点贡献。
记者: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你有何认识?
许俊勇:对于目前的发展来说,项目就是创新力,好项目就是先进生产力。项目决定着今天的发展,更决定着明天的潜力。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总抓手,以更加高效的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发展中,我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级领导的特别关爱,像企业所在的原村乡举全乡之力,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把金田农业科技园园区打造成高标准的省级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及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我们不得不努力。
该园区实现了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自主研发并申请了四项食用菌工厂化国家专利,园区内设“三站两中心”(气象监测站、井灌站、农机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整个园区达到了“三个循环”。一是雨水循环利用,整个园区建有雨水收集系统和2万方蓄水池,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用于园区生产;二是原料循环利用,高端菇生产后的菌棒,既可以继续生产其它菇,又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园区锅炉供暖,出菇后的废渣可作为草莓大棚的有机肥使用,真正达到“吃干榨净”;三是产品循环延伸,除了直销鲜菇外,还将开发盐渍、烘干、水煮、速冻等蘑菇酱、干蘑菇系列产品。真正实现了高效、环保、节能、循环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园区主要生产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珍姬菇等六大类高端食用菌产品,园区特有水源和工厂化生产环境,确保了产品品质、绿色、安全,是典型的富硒蘑菇,目前直销北京、郑州、太原、西安等大都市,并出口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鲜菇3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是全省一流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可解决就业1000余人,亩均土地收益达10万元,农民在园区打工年收入可超2万元。本报记者 欧志强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