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永和县水土保持工程见闻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郝薇 吕游 发布时间:2015/1/30 9:31:00

黄土高原上的“小江南”


金色的阳光洒满山坳、沉甸甸的谷子摇曳出丰收的喜悦……秋日的永和县坡头乡业家山村,村落与田野间处处呈现出一幅幅唯美的秋收画卷。

站在村里最高的山峁上极目远眺: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坡梁峁层叠,深浅不一的沟壑纵横绵延,层层叠叠的梯田依山就势地盘旋于群山沟壑间,像一道道优雅的绿绸带缠绕在染翠的青山中……山谷中的沟坝地里,一大片黄灿灿的庄稼地铺满山间,熟透了的玉米正等待收割……

眼前,丰收的金秋美景让人无法想象,严重的水土流失曾令人触目惊心,表里河山、满目萧然的荒山秃岭曾让老百姓颗粒无收。

今天人养山,明天山养人。在省市水利部门坚持不懈的规划部署和推进下,近年来,永和县对全县每一寸土地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水土治理,使生态环境和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使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让永和县老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水土治理 功在千秋

永和县气候干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全县境内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水土流失面积达10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8.4%,是输入黄河泥沙最严重的县之一。

全县境内植被稀少、气候干旱,流域沟深坡陡,森林覆盖率仅有17%,坡耕地却有4.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高达85.9%。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让农民们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

荒芜贫瘠的土地、基本靠牲口耕地的落后设施,让老百姓一贫如洗;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影响群众脱贫致富、制约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组数据印证了永和县的贫穷:2009年,白家崖卢家沟农民人均产粮216公斤,人均纯收入只有1271元。截至2010年底,全县财政收入仅为2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90元。

如何在这样一个以坡耕地种植业为主的贫困农业县发展经济?

2010年,永和县被确定为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县。为彻底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该县紧紧抓住大好机遇,大胆尝试,探索出从单纯打坝治沟到坝滩联治再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步走”的成功模式,突出大区域治理战略,以建设精品小流域为目标,进行综合规划。

这一模式,共完成高标准、成规模、效益高、集中连片的流域治理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终于探寻出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铺开了一条“沟、坝、滩联合治理,山、水、人和谐相融,坝、田、林全面推进”的水保治理之路。

荒滩重生 致富百姓

在这场人和水土流失的漫长较量中,多年的科学治理,让永和县村民们终于尝到甜头。

说起村里的变化,永和县坡头乡业家山村民秦乃锁的笑容立即在脸上漾开,辛勤耕耘田间地头几十年的他对此感触最深:“没做水土保持工作以前,村里都是坡地。多少年来,村民们拉着牛车、驴车在坡上耕作,拼了命地干活,一年到头,每亩产量也只有400多斤。自从水土治理后,村民们用上拖拉机,亩产量也能达到1000斤。

原来,永和县的坡改梯工程,让原来凹凸不平的山表和沟壑修整成平缓整齐的梯田,山沟沟里一冲即垮的河谷规划成平整的沟坝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山山水水间,居然依稀可见江南的旖旎风光。

水土治理工程带来的好处,也让白家崖刘家庄村民陈新平心满意足:“以前农机根本进不了田,家家都养驴或骡子,整理成沟坝地后,乡亲们不仅用上现代农机具,每亩还能增收2000元—3000元。”

坡头乡赵家沟村村民周根柱更是实实在在体验到水土治理的好处:1995年,他抓住拍卖“四荒”的机会,购买了一条荒沟,由于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每年坝地水毁严重,长年治理的投资,犹如一个“无底洞”,让他一贫如洗。

永和县是沟坝地治理的先行试点县,沟坝地治理工程让原来坑洼的沟壑都修成了平整的沟坝地。2011年,赵家沟也实施了坝滩联治工程,治理坝滩地50亩,净增耕地50%,并使渠、路、田相配套。坝滩地真正变成了优质的丰产田,亩产也稳步增加到650公斤。如今,周根柱家仅坝滩地一项收入就为6万多元。

“水保工程,不但要取得遏制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还要让项目区的农民通过这一工程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水利部门自2007年实施兴水战略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坝滩地整治,建成高产、优质坝滩地5万多亩。在实施水保工程的同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民生水保这一主题,以增加农村土地、改善土地生产条件为手段,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以达到“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水保富民 生态兴县

拦泥坝、生态坝、增地坝、富民坝……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特点,永和县对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高标准打坝,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在淤地坝下游进行坝滩联治,沟滩地整治,在沟坡实施水保林工程,在梯田地埂栽植经济林……永和县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措施配套的综合防治和立体开发体系,也成为永和县近年来实施“民生水保”战略的一个缩影。

“水土保持治理已成为促进全县经济工作发展的龙头。”该县水保监督站站长徐胜才表示,近年来,全县坚定不移实施“民生水保”的理念,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工程,探寻出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建立起一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塑造出善打硬仗、勇创佳绩的水利人新精神,有力推动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全县目前已建设水平梯田5万亩,建设沟滩地3500亩,栽植水保林6万亩,栽植地埂核桃经济林3.5万亩,建设淤地坝36座,打生产坝506座,挖排洪渠27.78公里,整合资金1.24亿元,其中水利投资930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0.46平方公里。

更让人欣慰的是,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数据显示: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7.8%。

小县干大事,穷县出精品。近年来,永和县又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受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以白家崖——刘家庄片为中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龙头,对芝河源头地区规划建设了流域面积309平方公里的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园区。

按照规划,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区将实现农田机械化、梁峁园林化、山坡生态化、川地水利化的目标;绘就山上层层梯田、核桃林镶边,山坡绿树成林、绵延挺拔,山下绿水荡漾、灌溉川地壮美画卷,还会大大改善芝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黄土高原第一生态精品农业园区。



责编:李青